华为|HI×3,tier1×n,海外+1,卖铲人华为无暇造车( 三 )


主机厂自研、全栈自研是为了将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 , 避免被动 。 但如果从全行业、全社会来看 , 各自为营的重复研发、重复投入是在浪费资源 , 也违背社会分工的效率原则 。
华为的风格是攻克所有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 但不一定要掌控在自己手里 , 比如开源了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 。
“以前大家认为生态是指某一个车厂的生态 , 其实是整个汽车产业的生态 。 ”王军说 , “就像手机操作系统安卓的生态 , 如果哪一家车厂想做生态 , 很多的应用开发的成本会非常大 , 所以说我们把鸿蒙开源了成为大家的 , 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生态做起来 。 核心目的是为了能有很多创新的应用很容易进到这个生态来 。 ”
这波操作和认知 , 可以认为在第五层 。
从2019年4月正式宣布进入汽车业 , 2年半时间华为无论在商业层面还是认知层面都扩展迅速 。 但王军觉得 , 无论电动化还是智能化的进程 , 尤其是智能化 , 比之前想象得要快很多 。
体现在三方面 。

  1. 比特管理瓦特的进程加快 , 今年底电动车达到20% , 这个趋势不可逆 , 会持续的加快 。
  2. 原先大家讲车很少讲算力 , 现在是算力取代马力 , 这个智能化的程度比原先想象的要快很多 。
  3. 软件定义汽车 。
“比特管理马特、算力取代马力、软件定义汽车”这是王军2年半时间切身感受到的趋势 。
他同时反对参数堆料的军备竞赛 , 比如算力1000TOPS、续航里程1000公里 。 “这个TOPS到底能不能准确测算?这么高的算力有没有产生实际价值?电池那么贵又那么重弄个1000公里……没必要去军备竞赛 , 最终车还是看消费者的体验 , 比如自动驾驶体验非常好 。 ”
华为提倡的是适应现实 。 比如高压快充技术 , 华为3年前就做了 , 当时判断高压充电网络会在2021年建好或者普及率比较高 。 后来发现对高压网络的预判过于乐观 , 马上把充电方案改成了既能高压又能低压 , 增加了成本 , 但适配了现实条件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