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一方案推行有其难点 , 实验动物短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类器官还是被中外监管部门所接受 。第三方研究机构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在一份行业报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类器官市场规模5亿美元,2021年到2026年,全球类器官市场规模将保持18%以上的增速 。
尽管新技术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创新药研发,仍然还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AI、芯片、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加入,将给新药研发突破瓶颈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
行业迭代升级:泡沫已破碎、新技术萌芽
创新药的前景是好的,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这个冬天还很漫长 。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 。第一批回国的生物医药创业者 , 带回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好的项目,也确实实现了当初解决中国人吃不起药的难题 。
中国的“metoo”新药(有自主知识产权,其药效与同类的突破性药物相当),生物类似药(生物药中的“仿制药”)不仅成了很多“天价药”的平替,也直接把进口药的价格打了下来 。
比如“免疫之王”PD-1 , 国产药全年费用可以低至2万多元,进口的默沙东的K药年费用也是低至14万元 , 这个价格相比美国刚上市时的百万美元,也只是零头了 。
然而因为国内支付体系难以支撑,同质化和缺乏突破性等,也令这些药品难以到美国的大市场去赚取更多利润,未来的前途很难打开,都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难题 。属于小分子的各种“替尼”和PD-1、PD-L1单抗的时代正在落幕 。
一个属于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可以批量生产或不只对血液瘤有效的异体CAR-T、CAR-NK,最热的基因疗法,小核酸类药物等产业正在崛起,与之呼应的下一代创新药企,正在走向台前 。
可以看到,曾经备受资本热捧的、做跟随式研究的创新药企,正在资本寒冬中变卖工厂、开发新业务等勉强生存和发展 。
而中国ADC成了跨国药企的“香饽饽”,石药集团巨石生物制药、科伦博泰、天境药业、荣昌药业等,都有总金额数十亿美元甚至近百亿美元的“license-out”项目 。
在另一个赛道,双抗类药物势头正好 。前不久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康方生物凭借第二代双抗PD-1/VEGF双抗 , 拿到了50亿美元海外授权交易 。据西南证券研报数据,2021年全球双抗市场40亿美元 , 这一数值在几年后可以翻到807亿美元 。
近年来随着美国和中国新药审评审批门槛的提高 , 中国创新药想靠me-too药打开国际市场的“窗口期”提前关闭了 。在香港“18A”(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允许部分尚未有盈利创新企业上市)政策刺激下形成的 , 以“海归科学家+热门研发管线+风险投资/许可买入”模式为主打的套利模式 , 迅速破产 。
新一代创新药企,必须拿出真本事,老老实实研发、本本分分创新,中国创新药才可能有明天 。
事实上,医药行业内的专业投资人、恒瑞制药等传统制药企业、西湖大学等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寻找新的潜在的能够满足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产品,摘取高悬树梢的果实 。
同时,差异化的CAR-T、基因疗法、ADC药物、环状RNA、代表未来新药研发方向的蛋白降解药物等已经浮出地平线,将成为照亮中国创新药的希望 。
生物制药竞争新格局
不过,中国想要全力发展新一代的创新药,也并非易事 。全球化正在退潮,在生物医药领域,各国都想将这份力量掌握在自己手里,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研发上已经颇有实力,但是生产基地普遍在海外的美国 。
相关经验推荐
- 别让家委会沦为学校违规收费“白手套”
- 东风本田:2023年推出全新自主品牌 电动化产品占比2025年将达50%
- 山药香菇配什么菜好吃
- 异维a酸代谢干净标志-异维a酸停药多久代谢完
- NASA局长警告美国别让中国“打着科研幌子”抵达月球,中方曾点名批驳
- 有戏了? 曝中国大奖赛已启动2023年回归F1赛历磋商
- 《蓬莱间》“白瞎CP”花式撒糖 白宇分饰两角引爆期待
- 《新世界》发布特辑 “北平三兄弟”合体气氛足
- 我不是购物狂 孟子义演绎开口跪 王阳明李燊商场情场“正面刚”
- 这次元旦,“阳康”们开始报复性旅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