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药”不能停( 四 )


这一方面将中国刚刚起步的生物医药产业 , 推到了缺少支撑和养分来源的边缘;另一方面也正在激发中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 。
2022年9月12日 , 美国拜登政府签署行政法令 , 其中有多条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倡议,号召生物制造业回流美国,要加强美国本土产业基础,培养专业的生物技术人才,保障生物安全 。此后,又宣布投入20亿美元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投入 。
消息一出,中国的CRO(合同定制研发机构,指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龙头企业,一贯做新药研发“卖水人”,80%以上收入来自境外合作的药明康德先大跌了一波 , 累计蒸发了上千亿市值 。
从实力上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与美国相差甚远,对美国还谈不上威胁 。而且,按照长期以来生物医药产业内部形成的逻辑中,中国发展最好的仍然是原料药生产和生物医药外包业务 。
这与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互补——美国企业负责研发并掌握主要知识产权,研发过程中部分工作和生产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交给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新西兰等地,都是热门的生物制药投资建厂目的地,中国也逐渐成长为重要的角色 。
而从源头上说 , 生物药开放的格局也在生变 。
过去几十年,美国和欧洲都是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的引领者 。最近十年里 ,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抗体药物为例 , 日本和中国都在快速进步 。
生物科技公司Umabs联合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研究者,借助Umabs DB全球抗体数据库盘点发现,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球累计获批的162个抗体新药中,美国批准了122个,欧洲114个,日本和中国,分别是83个和73个 。到2021年,中国本土药企研发并获批的新药有18个 。
而中国扎堆获批的PD-1等抗体药物 , 也逐渐成为富余的产能,可以为全球提供更多优质的代工业务;同时中国高校扩招、硕士、博士激增,以及相对更低的薪酬水平,都形成了诱人的“工程师红利” 。
可以说,中美产业界的互惠互利,给双方都带来发展的机遇 。
拜登政府收回生物医药供应链,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和愿景 , 是对谁都不利的决定 。
与之形成呼应,在发布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中国也开始明显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力 。
2022年11月初,施一公的学生颜宁宣布全职回国,她将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职责是“协助深圳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等若干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 。
前不久召开的“第八届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暨2022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周”活动现场 , 深圳市透露出鼓励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磅计划——2023年,深圳将重点建设30多个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共计300多亿元 。
这还只是深圳,上海张江、北京昌平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都相继公布计划,接下来的投入都在百亿元以上,一切蓄势待发 。
第三方研究机构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 , 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收入约1.39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 , 将进一步增长到1.7万亿美元 。
新的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角逐下,下一个十年这个领域又将是怎样的格局?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