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这个职位( 三 )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 。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到处侦捕,牵连蔓引,共有三万馀人被诛戮 。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 , 叶昇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 , 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 。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 , 刊印多册,发往各地,晓谕臣民,以此为戒 。胡惟庸案至此才算告一段落,前后迁延近十年 。
朱元璋如此煞费苦心,兴此大案,究竟是何用意?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设有宰相制,宰相都称为丞相,当时丞相共有左、右二员,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 。朱元璋即帝位后 , 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的冲突,唯恐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 。有鉴于此,几次设法试图调整,以加强皇权 。最早被杀的是中书左丞相杨宪 。
杨宪于洪武二年九月入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便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升为左丞 。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市权要宠” , 很快被朱元璋杀死 。接着是右丞相汪广洋被杀 。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权力过大,威胁帝权 , 于是在撤换李善长后,最初选中了汪广洋接替李善长的相位 。汪广洋遇事小心谨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剧”而著称 。
洪武六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共任右丞相 。之后 , 汪广洋以“无所建白”贬为广东参政 。但是汪广洋一离相位后,胡惟庸遇事专断与李善长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况且李善长还借胡惟庸等人,遥执相权,势力更甚于前 。汪广洋被贬后 , 当然也不服气,便暗中收集李善长的不法证据,于洪武九年(1376)与御史大夫陈宁,合疏参劾李善长有“大不敬”之罪 。
这当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于是洪武十年九月 , 朱元璋先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调回汪广洋为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改变胡惟庸独相的局面 。然而汪广洋复相后,整日喝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反而事事调和,公事“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 。这令朱元璋大为失望,又把他贬往广南地区 。即使这样,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便又追加诏书,下令追到后 , 即将汪广洋就地处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广洋被贬杀 。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这个职位】在胡惟庸案以后,明朝就再也没有设置过宰相,并且朱元璋还立下了祖宗家法,那就是子孙后代都不许再设立宰相 。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 。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废相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胡惟庸的独断专行 , 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更为明朗化了 。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尚不突出 。但胡惟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 , 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