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人的称呼怎么来的 古代大人的称呼怎么来的呢( 二 )


“大人”在唐宋以后的称呼
(一)唐宋时期对官员的称呼
唐宋及以前不用“大人”称呼官员,那么那时候的人见了当官的人应该怎么称呼呢?
这个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官员之间相互称呼,比较亲密的平辈或晚辈可称对方的字,对尊长则称公、丈,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称其官位 。
例如《三国志》中,曹操还是兖州牧时,沮授称之为“曹兖州”,当了司徒和丞相之后,则称呼为“曹公” 。
又如侍御史,一般都称“某侍御”,此类用例在新旧《唐书》《全唐文》《全唐诗》中非常多见 。比较有名的是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水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柳宗元将其友人、侍御史曹某称为“曹侍御” 。
又据《旧唐文》《资治通鉴》《全唐文》载 ,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检校司空 , 刘悟称之为“李司空” , 新罗人崔致远称致仕刑部尚书白居易为“白尚书”之类,都是以官位相称 。基本上没有用“大人”称官吏者 。
有时会以古官名相称 。如唐宋皆无丞相一职,但执掌最高行政权的尚书仆射、中书门下侍郎等,时人亦多称为“丞相”、“相公”,宋代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有时也会以太守称知州,等等 。
此外一些官职还有别称 。例如尚书令称“尚父”,中书令称“令公”,节度使称“大帅”,刺史称“使君” , 县令称“明府”,县尉称“少府”等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称其即将上任西川某县县尉的友人杜某为“杜少府” 。
宋代的《梁溪漫志》及庄绰《鸡肋篇》也都提到,世上只有儿子称父亲为大人,若胡乱以“大人”称呼他人 , 会被众人“骇笑” 。可见直到宋朝时,社会上仍是以大人称父母等长辈,而不会用来称呼官员 。否则就等于是当面叫别人“爸爸”了 , 难怪旁边的人要爆笑 。
(二)从元朝开始出现用“大人”称呼官员的叫法
宋以后才开始逐渐出现称官员为“大人”的用例 。如元人高则诚《琵琶记》,蔡状元呼黄门为大人,则元时达官贵人已有大人之称 。
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三司见总督称“老先生”,见巡按称“先生大人” 。
《西游记》中,唐僧一行途经诸国城门 , 皆称门使为“大人” 。
可见至明朝时,以“大人”为官员之称已逐渐出现 。
清朝之后的用例就更多了,举不胜举,从略 。
“大人”的用法,初始含义是指父母长辈,汉代以来演化为对近侍(宦官)也称大人(因太监没有后嗣,官员往往尊专权的宦官为父,以示讨好),后来进一步扩大,变成京朝官皆可称“大人”,原因可能是唐末宦官专权,常兼任朝廷显要官职,后逐渐变成某些与当权宦官地位相当的极显贵之人也称“大人” 。京官称大人,因而京官出使镇守地方者,亦以大人称之 。如总督、巡按等,常带都御史、尚书、侍郎衔 , 故称“先生大人” 。因而遂为贵官之隆称 。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元朝时沿用汉代以来称呼少数民族首领酋长的“大人”这一叫法,开始出现用“大人”称呼官员 。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 称官员为“大人”的叫法才渐渐普遍 。
又据《清稗类钞·称谓类·大人》载:“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 。嘉、道以降 , 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 。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 。”这就直接指明了“大人”之称始于清雍正时 , 但是仅指总督、巡抚等“贵官” 。嘉庆、道光后扩大至京官四品以上以及地方官的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翰林升任詹事府职务六品以上的也可以称“大人”,但此时指称对象仍然是有限定范围的,而且范围不大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