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茶怎么做( 二 )


4、拍茶
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 。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 。
5、焙茶
团茶水份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 。
6、穿茶
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 , 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 , 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 , 较利于运销 。
7、藏茶
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

###其它资料参考###唐朝时期茶叶的主要加工形式为茶饼 。
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朝各代都有饮茶的说法 , 我国唐朝时茶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个时候茶叶的加工形式有四种,分别是觕茶、散茶、末茶、饼茶 , 其中以饼茶最为流行 。
茶饼的加工过程也是非常讲究的,根据现存的资料记载,制作饼茶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等步骤,也就是先要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放入釜(锅)中蒸制,蒸好后拿出来捣碎,再将其拍成团饼状,用炭火焙干后穿起来封存就完成了 。
唐代名茶:
唐代名茶,产于湖州的茶叶 。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王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渠江薄片为唐代名茶,有史记录的生产直至宋代 。
《茶文化简史》一文记录:“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 , 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等 。

###其它资料参考###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 。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 。”
1.煎茶法
1)
选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 。煎茶法用的是饼茶 。
2)
工序: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 , 做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盒子里备用 。
3)
选水:选用山水或江河水、井水放到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 。
4)
烧水:
第一沸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
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子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 , 再加搅动 。
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生成泡沫,此时把茶沫中黑色的一层水膜去掉(浮在茶汤上面的是精华 , 陆羽称为沫饽)
5)
酌茶:即向茶盏分茶,使各碗沫饽均匀 。
6)
品茶:趁热饮茶,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
2.庵茶法:将茶叶先碾碎 , 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的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 。
3.煮茶法: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 。
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煮时 , 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 , 并“微有声”,称为一沸 。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 。稍后锅中的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