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羽的《茶经》,关于煮茶有这样的描述:
第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放在一边,随后用竹夹在锅中心慢慢绕圈搅拌,用“则”量出一定量的茶末,在沸水中心倒入 。一会儿,茶水就到了“三沸”状态,波涛翻滚,水沫飞溅,这时用先前舀出的“二沸”水注进去 , 抑制茶水沸腾,使其生成更多的汤花 。
陆羽在煮茶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摸索方法和找准时机 。
现代泡茶法的技巧性也很强,简单来说就是“茶水比例、水温、时间”这三要素 , 但这并非依靠一个电子称、一根温度计、一个秒表就能办到,还有长期感觉和经验的积累 。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
那人呢?杯小茶认为,人不是将茶驯服,而是与茶为友 。只有充分的了解茶,才能将茶泡好,并为人所饮用 。
泡好一杯茶,不仅要有好水、好器,更要有好人 。
接下去的几天 , “杯小茶课堂”会为大家奉上如何泡茶的方法,敬请期待哦~
文章插图
随着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喝茶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许多人可以追求更好的茶 。不过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是“很好”的茶,怎么泡出来也就那么回事呢?
这里 , 我们来深入地说说“泡茶”这件事 。01
泡茶的实质
茶叶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工序叫做揉捻,就是以机械力作用于茶青,按压、揉搓 , 使叶片里的风味物质——如带来苦、涩、鲜、甜、香的物质——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果胶质和茶多糖类,一部分被带到了叶片表面 , 一部分保留在叶片中,这样在泡茶时 , 先是叶片表面的可溶性物质溶解在水里,继而叶片里面的物质移动到叶片表面 , 然后再溶解到水中,形成有一定黏稠度的、滋味丰富的茶汤 。也就是说 , 泡茶,实际上是一个物质溶解的过程 , 水为溶剂,可溶性的风味物质为溶质,溶质溶解的量 , 决定了茶汤的浓度;溶解的速度,影响了茶的耐泡度;各种物质溶解得是否和谐,影响茶汤的适口性 。
风味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溶解速度和平衡性 ,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茶叶的老嫩、茶条完整还是细碎、揉捻的紧结还是疏松,以及水浸出物总量的多少 。当然也会受到水温、放多少茶叶、浸泡时间、甚至泡茶容器的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 情况非常复杂,很难一言以蔽之 。
以前 , 普通人家喝的茶叶,大多档次不高 , 原料相对比较成熟甚至粗老,叶片不容易吸水下沉,叶片里的可溶性物质少,且不容易溶解到水中 , 所以要多放茶叶,并且用刚烧开的沸水冲泡,才能泡出滋味 。在那个物质不甚丰富的年代,食物的浓度高就意味着好?。?
现在,制茶技术不断精进,茶叶品种也很丰富 , 人们的茶叶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都提高了,各种档次的茶叶都能喝到,很多优质茶叶 , 一味地多放茶开水泡,并不利于风味的表达,茶汤浓强但协调不足 。
要想每种茶叶都泡好喝,是要下点小功夫的 , 中国茶品种丰富,同一个品种恐怕还有好几个级别,需要反复冲泡实践比对 , 才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方法 , 所谓熟能生巧嘛!
如果把泡茶比喻成一支交响乐队,那么泡茶者就是指挥 , 好喝的茶如同好听的乐曲 , 泡茶的过程,便是驾驭的过程 。
02
怎样才能泡好茶
首先我们要确认 , 怎样才算把一泡茶“泡好”了 。好喝、这款茶应有的品质特征表达出来了、好的风味能够维持相对长的时间,应该是“泡好”的三个基本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