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挑选汝窑杯( 二 )


宋微宗赵佶是北宋历史上第八位皇帝,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即位,在位二十六年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赵桓替位,仅两年后南宋皇帝赵构,即宋高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即帝位于临安(今杭州) 。赵佶是北宋的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却极富天赋 。尤其是他的书法绘画创作,可以说是彪炳千秋的 。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中晚期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按时间推断,大部分是在宋微宗赵佶亲政的时期 。赵佶的审美观也就决定了御拣的合格与否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 。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 。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 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 。“弃定用汝”也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作为艺术家,赵佶对汝瓷除了有釉色(色彩)的要求外 , 还会有造型的要求、纹饰的要求、材质的要求、肌理的要求…… 。艺术家对艺术品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他的这些审美要求也就决定了北宋宫中汝窑用瓷必须符合“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芝麻挣钉釉满足”的标准 。
汝窑宫中用瓷不合格的器物是可以出卖的 。这些“不合格”的汝瓷是作为贡器要求烧造的 , 都是“玛瑙末为釉”的,应该肯定是具有“面如玉,蟹爪纹(无纹者尤好),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 特征的!只不过“青不如天”、瓷器的造型、纹饰不符赵佶的审美要求罢了(恕不展开分析) 。人的审美观是各不相同的 。赵佶是皇帝,他偏爱天青色 , 就决定了汝官窑的釉色必须是“青如天” 。可能赵佶不喜欢在器物的表面饰以纹饰,所以传世的汝官窑均单以釉色取胜,很少看到表面有纹饰的(关于汝窑的纹饰,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论述) 。这些卖出去的不合格的“准汝官瓷”哪里去了?有钱人买去了!到了大官、富豪、商人、玩家(收藏家)们的手中,流入了民间 。这部分的汝官瓷(完全是汝官瓷性质的?。┛赡苁渴遣换嵘俚?。
这些年古陶瓷学者们研究认为,除宝丰、临汝外,河南的鲁山、郏城,及其他地方均有汝窑风格瓷器生产,也形成了一个汝窑系 。
汝窑瓷的概念至此应该清楚了,即是:始烧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河南的宝丰、临汝等地方瓷窑烧造的单色釉瓷器 。在制瓷工艺上,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 。汝窑除烧青瓷外还烧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划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兰釉钧瓷等多种产品 。还广取博收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使之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 。
汝窑瓷中的使用玛瑙末为釉的精品、贡品,是汝官窑瓷 。如: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 。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器表还有鱼鳞状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 。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 , 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 , 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
概念区分清楚后,“北宋汝窑”的存世量就不会只是传世的六十五件 。汝窑瓷烧造的时间短,又处在亡国战乱时期,存世量不会多 , 其中的汝官窑瓷更是弥足珍贵 。但是,决不会是仅存“65”这个数字 。民间肯定有,地下有更多,关键是缺少发现 。2000年6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宝丰县汝窑遗址内找到并揭露出汝官窑瓷器的烧造区,获得了大量精美的汝官窑瓷器标本,尤其是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传世品中所罕见的新器形和完整器,取得了陶瓷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 。这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