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姜一生“三次出嫁”,却成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二 )


所以笔者认为,在那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宣姜身为女子,只不过是“被动”的进行了一场合理合法的政治婚姻 。宣姜不该被指责,也不该被污蔑 。
可笑的道德绑架——“宜以死拒”
后世有人评价宣姜被卫宣公半路截娶的事件,说她“宜以死拒” 。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观点是十分可笑的 。
其实,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 , 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截娶”不仅是合理合法的,更是被宣姜的祖国——齐国,所认可的 。而评价宣姜的行为,说她是“忍辱负重,忠君爱国”,才更为恰当 。
因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婚姻,实际上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婚姻 。笔者认为,宣姜的婚姻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味 。宣姜只要对对方家族——卫国的男子,负责就可以 。而这个男子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是无所谓的,是可以“烝”或“报”的 。毕竟 , 宣姜有着更为沉重的使命,那就是,需要使两国的婚姻关系不断的延续 , 以此来保证两个家族之间的政治利益 。
试想,如果你是年轻貌美的宣姜,你的父亲要把你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贵公子,你虽然不情愿,但是你的心里可能也会有一丝的期待吧:“他究竟是什么人?”“他待我好不好?”你也会希望 , 在洞房花烛、盖头被掀起的那一刻,看到的是一个相貌堂堂、气宇轩昂的男人 。
可是命运是不公平的,一切无法如你所愿 。
宣姜的命运是:在出嫁半路 , 被一个长得像“癞蛤蟆”一样的佝偻老翁截住,并且成为了他的妻子,而这个老头本来应该是宣姜未来的公公 。
在前面说过,“卫宣公烝于夷姜”的做法在当时是合乎“礼”的 。可如果这个时候的宣姜采取后人的建议“以死拒”,不仅不符合礼法,还会使齐国和卫国之间产生矛盾 。所以,宣姜没有意识,也没有任何理由去“以死拒” 。
实际上,宣姜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女子 , 她明白自己的婚姻有政治目的 。她把个人审美和好恶抛在一边,坦然的接受了她的命运——被卫宣公霸占 。因为她知道,齐国的利益大于她自身的利益 。
其实,不仅如此,宣姜一生“三次出嫁” 。在卫宣公去世后,宣姜又被迫嫁给了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昭伯 。她从昭伯的母亲变成了昭伯的妻子,从两个儿子(寿、朔)的母亲变成了他们的嫂子……
以今日的伦理观念来看,自从宣姜到了卫国 , 她就被迫处于极端混乱的关系之中 。
恶之根、悲之花,却结出善之果
宣姜的前半生是个悲剧 。但是她却勇敢的活了下来 , 并且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
在宣姜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儿子都先后当上了卫国的国君,即卫戴公和卫文公,且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很高 。
宣姜的两个女儿 , 一位是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另一位远嫁宋国,在卫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竭尽全力的进行动员工作,不遗余力的请求宋国救援卫国,是她,成功拯救了卫国 。
试想,如果宣姜真的是一个“不贞”之人,怎会教导出如此优秀的儿女?
所以在笔者看来,宣姜只是一个不能随意支配自己前半生命运的女子而已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社会的道德准则不断的变化 。像《史记》、《左传》这样严谨的著作,它们的作者针对“宣姜事件”的叙述都语焉不详 , 是因为他们不敢妄下定论;反观,像《诗经》这样东拼西凑的文学作品,它就敢把宣姜定性成“不贞”之人 。
笔者认为,《诗经》不仅脱离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还盲目的用儒家礼教来约束、指责宣姜,这是极其不公平的 。其实,宣姜是一个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活生生的被儒家卫道士钉在了耻辱柱上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