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加热成糊状怎么分解开

淀粉分解的基本过程?你好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属糖类,但本身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淀粉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淀粉收唾液所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余下的淀粉在小肠里胰脏分泌出的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水解,生成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淀粉能不能水解,水解的条件和产物是什么?怎样判断淀粉是否水解了? 实验用品:淀粉、水、碘溶液、20%的硫酸、10%氢氧化钠、2%的硫酸铜、酒精灯、试管夹、试管等. 实验方法: 1、 在试管1中加入0.5g淀粉和4ml水,在试管2中加入0.5g淀粉和4ml 20%的硫酸溶液.分别加热试管3~4min. 2、 把试管2中的一部分溶液倒入试管3中,留作下一步实验用. 3、 向试管1和试管2中加入几滴碘溶液,观察现象.发现试管1的溶液呈蓝色(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试管2无明显现象.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淀粉在酸性条件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了水解反应. 4、 向试管3中滴入10%的碱液,中和溶液中的硫酸,把溶液调呈弱碱性,使溶液的PH值约为9~10. 5、 另取一只试管4加入3ml氢氧化钠溶液,并向其中滴入4滴2%的硫酸铜溶液,立即有蓝色的氢氧红铜沉淀生成.再取试管3中的水解液1ml滴入,振荡混合均匀后,用酒精灯加热煮沸,溶液颜色常有蓝色——黄色——绿色(黄蓝两色混合)——红色等一系列变化.最终有红色沉淀生成.原因是氢氧化铜被还原生成红色难溶于水的氧化亚铜. 实验结论: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 注意事项:淀粉水解的中间产物糊精(有分子量较大的红糊精和分子量较小的白糊精),对碘反应的颜色变化是:紫色—棕色—黄色,若淀粉水解不彻底,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出现.
1、淀粉加热水就会糊化 , 会变成糊状的、半透明的胶体溶液,还会具有一定的粘稠性 。糊化作用的本质,其实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态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而淀粉粒胀至原始体积的50-100倍 。
2、淀粉可以吸附许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因分子形态不同,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质 。直链淀粉分子在溶液中分子伸展性好,很容易与一些极性有机化合物如正丁醇、脂肪酸等通过氢键相互缔合,形成结晶性复合体而沉淀 。
###其它资料参考###淀粉糊化 。淀粉不溶于冷水中,但它吸水膨胀 。遇热后水分子进入淀粉粒内部,使淀粉粒继续膨胀 。
其体积可增大几倍至几十倍,悬浮液立即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作用” 。这时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小麦的糊化温度为59.5℃~67.5℃ 。
淀粉粒的糊化温度是焙烤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 。一般在成型前防止糊化 , 若控制不好,在成型时过黏无法操作 。而在焙烤时,要充分糊化 , 使产品成熟,不然食用品质差 。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1、淀粉自身:支链淀粉因分支多,水易渗透,所以易糊化 , 但它们抗热性能差,加热过度后会产生脱浆现象 。而直链淀粉较难糊化,具有较好“耐煮性” , 具有一定的凝胶性,可在菜品中产生具有弹性、韧性的凝胶结构 。
2、温度:淀粉的糊化必须达到其溶点,即糊化温度,各种淀粉的糊化温度不同,一般在水温升至53度时,淀粉的物理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