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视频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视频

文章插图
蟹以其营养丰富 , 肉味鲜美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河蟹已成为各地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 , 河蟹养殖业已由追求产量的“大养蟹”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养大蟹和养“生态蟹”转变 。培育大规格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主要是: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视频

文章插图
选用良种 , 把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大规格河蟹必须有优质蟹种作基础 。选用自育或本地培育的长扛水系体质健壮 , 无病无伤 , 规格整齐 , 附肢健全 , 有光泽 , 活动力强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作蟹种 , 要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 , 这是养殖大蟹和提高成活率最重要因素 。通常可从3个方面来选择优质蟹种:从外观、体型、步足、前额齿等几个生理特征来鉴别长江水系的蟹种;剔除无饲养价值的性早熟的“小呆蟹” , 所谓“小呆蟹”就是指当年的一龄幼蟹 , 体重10~35g就达到性成熟 , 生长停滞 , 陆续死亡;从步足残缺程度 , 苗种活动情况 , 体表有无寄牛虫等来挑选健康优质蟹种 。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视频

文章插图
种植水生植物 ,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俗话说“蟹大小 , 看水草” 。在养殖成蟹水域中种植水生植物 , 一是作为蟹天然优质的植物性饲料;二是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 , 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 减少相互残杀;三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 能增加水中溶氧量 , 并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 , 防止水质营养化 , 可起到净化水质作用 , 保持水质清新 , 改善水体养殖环境;四是在高温季节水生植物能起到遮荫降温作用 , 有利河蟹生长 , 栽种水生植物品种不宜单一 , 要多样化 , 最好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漂浮植物相互结合 , 合理分布 , 以适合河蟹多方面的需求 。沉水植物可选种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 , 挺水植物如芦苇、茭白草等 , 漂浮植物如浮萍等 。养蟹水域栽植水草面积宜占水面面积的50—60% 。夏季7—8月是河蟹摄食水草的高峰期 , 应密切注意 , 既要保证河蟹的吃食利用 , 又要有较高的存储量 。不够时要采取措施补足水草 , 但水草切忌捞入太多 , 腐败水草易引起水质恶化 , 诱发河蟹疾病 。水草过多 , 尤其是类似伊乐藻的单一品种过多 , 极易引起底层水休不流动 , 而造成底层水变坏 , 应及时疏出水体通道 , 有利于进排水流动 , 改善蟹池水质 , 否则易发生黑鳃、水肿等疾病 。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 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技术视频

文章插图
控制放养密度 , 注意合理混养
蟹种放养密度与蟹种规格、饲养条件、上市要求规格、管理水平等有关 , 可采取两年制养殖模式 , 就是 5月底6月初购进蟹苗 , 在池中粗放增育 , 年底可育成扣蟹 , 第2年春再把这些扣蟹投放到池场 , 通常蟹种放养规格为100—200只/kg 。每亩水面放养300—500只 , 采取适当释放 , 可提高河蟹出池规格和质量 。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 , 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等)、杂食性鱼类(鲤、鲫、罗非鱼等)、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鲈鱼等) , 而只能混养一些滤食性负类(鲢、鳙鱼等) 。其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 , 防止水质变差 。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 , 池水较清瘦 , 故混养数量不宜多 。一般每亩水面混养50—100g/尾白鲢、鳙鱼种40—50尾 (鲢、鳙鱼比例为5:1) , 此外 , 养蟹池也不能混养鳖 , 有条件的话 , 可采取养蟹池混养适量青虾的养殖模式 , 用生态养殖管理的措施 , 获得高产、优质、高效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