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生活中没有非同寻常的节日,没有神圣与崇高,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失去绿色 , 就会枯干,生活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活着” 。在腊月时候 , 我们会度过很多节日,比如腊月二十三 , 二十三是小年,小年有着祭灶王的习俗,解析啦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具体介绍吧 。
二十三是小年
腊八过了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 , 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如果说腊八是大年的开场锣鼓,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 。从小年开始,就进入了过大年的倒计时 。各地有不少年节民谣,都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说起 。河北邯郸民谣:
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谣里都说到祭灶,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 。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奉的神灵 。
小年祭灶王的习俗
灶神在先秦时代地位并不显赫,但由于其神职的特殊,在小家庭所有制的时代,它在民间岁末祭仪中,逐渐成为主要祭祀对象 。后代以“祀灶”活动替代了腊祭诸神的仪礼,在世俗的年节中似乎只要打发了灶神 , 就可心安理得 。本为国家礼制的祀灶仪礼,在其作为民俗扩张的同时,灶神神格也发生了变化,神秘严肃的灶神演变为上天派驻民间的耳目 。人们祭祀他,又调侃他 。民间祀灶态度的变化,映射着民众精神的变化,民间信仰经历了由上古复杂、神圣到中古近代简约、实用的重大变迁 。
诸神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应,人们对关系民生日用的事物 , 往往有特殊的情感;在神灵信仰盛行的上古时代,人们自然将它们奉为神明 。民以食为天,灶是烹饪食物的专门场所,如《释名》所说:
灶,造也,创食物也 。
生冷的食料要变成香浓的食品 , 离不开灶火的煎煮熏烤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炊事灶具 , 古史有“黄帝作釜甑”的传说,这一传说的时代在考古上得到了印证:据宝鸡福临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 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有了构思精巧的釜灶,双釜与灶连体,且共一个火门,灶顶设有八个排烟孔 。我们近代乡村沿用的炊灶形制在汉代已广泛流行 。从原始石烤到“瓦鬲煮食”,再到釜鼎烹调,灶火之功煌煌 。因此出现灶神,以及将灶神视作居家火神,就非常合乎当时人的心理实际 , “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神”(《艺文类聚》卷八十引《淮南子》,今本《淮南子·氾论训》略有不同) 。灶神在先秦被列为五祀(或七祀)之一 。五祀的起源与具体名目在历史上存在着歧见,根据礼学权威、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看法,五祀在殷商时已出现,“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郑玄注《礼记·曲礼下》) 。荆门包山战国楚墓中出土有五祀的神牌,在五块小木牌上 , 分别写有室、门、户、行、灶五字,显然这是墓主生前的信仰 。五祀在古代是时空结合的祭礼,它依照星象天时,以族群聚居的居室为神灵分布的空间范围,根据五行原则,将其与五方四时结合:春祭户,夏祭灶 , 秋祭门,冬祭行(一为“井”),季夏祭中霤 。
灶王
在五行生克图式中,夏季旺相属火,火神是夏之主神 。由于灶与火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先秦的岁时祭仪中,夏季主祀灶神 。夏季祀灶偏重在火的自然属性 , 从后世的民族志资料中,我们很容易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 , 先秦灶神祭祀以夏日为主,但并非只在夏季 。年终腊祭中很早就包含了祭灶的内容 , 所谓“腊祭先祖五祀” 。年终祭祀五神,固然有岁末总祭季节神的意味,但对与火祭有关的灶神祭祀来说,它还有着与夏日祀灶相关的特定意义 。在观象授时的先秦时代,人们根据星象测定时气 , 大火(心宿二)曾是寒暑时节变化的重要标志,“火中,寒暑乃退”(《左传·昭公三年王正月》) 。人们以大火旦中,即清晨心宿二出现于南方中天确定为季冬,寒冬将逝;以大火昏中,即黄昏时心宿二出现于南方中天确定为季夏,炎夏趋凉 。在阴阳二气盛极而衰的关键时段,人们举行岁时祭祀星神的仪式,以实现天人的沟通 , 求得人事的顺遂 。这就是夏冬两季祀灶的原义 。
从后世祭灶习俗的时间与内容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原始星神祭祀的遗痕 。夏季祀灶的时间在六月初至二十四日,冬季在十二月初至二十四日 。夏冬祭仪在时间上有着对应关系,它明显地体现了与星象的关联 。彝族保存了一套古老的历法,一年有两个新年,一在六月,一在十二月 。它以斗柄(北斗七星杓柄状的三星)直指上或直指下为准 , 上指十二月节,下指六月节 。六月为星回节,俗称火把节 。云南彝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前举行祭灶礼 , 咏诵祭火词,说:
火是衣食火,火是人魂窝 。……今天来祭火,火光永不灭;大火明朗朗,火光象日月;火神藏家中,人畜得安宁 。
十二月二十四日仍然祀灶,但不如夏祀热闹 。部分汉族地区也有夏冬两祀,清朝苏州一带,夏季祀灶的时间在六月初四日及二十四日,冬季祀灶在十二月二十四日 。不过东汉以后,由于历法的调整及人们信仰态度的变化,夏季祀灶习俗逐渐淡化,其中部分祀灶习俗转移到腊日,腊日祭灶成为年终祭仪的重头戏 。
祀灶祭仪由夏祀转为冬祀,它不只是时间的变化,灶神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 除少数地区仍将灶神视作火神外,大多数民众已不清楚灶神的本来面目 。汉代后期,腊日祀灶风习渐浓 。由于人们缺乏对冬季祀灶与天文星象间联系的了解,于是产生了对腊日祀灶的新解释 。《荆楚岁时记》引述了一则汉人祀灶的传说:汉宣帝时,南阳人阴子方性情仁孝,腊日晨炊 , 见到灶神,他赶忙礼拜,将家里的一只黄狗当作黄羊献祭 , 从此阴家“世蒙其福” 。阴家祭灶致福,引得时人纷纷仿效 。由这则传说看,汉末腊日祀灶已为民俗所尚;此时的祀灶祭品已由过去夏季祀灶的犬祭变化为黄羊之祭 。阴氏仓促间以犬代羊 , 实则是合了祭灶的古意 。祭灶牺牲的变化与岁时伏腊的时祭有着密切联系,伏日磔犬,腊日祭羊 , 是秦汉旧俗,祀灶由夏转向冬腊,自然要与时令祭品相合 。
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当时有人说晚上“梦见灶君”(《战国策·赵策》) 。据《梦书》解梦说,梦见灶神,担心娶妇嫁女 。可见此时灶君信仰与人间婚嫁有关系 。灶王的敬称大约出现在道教发展的唐朝,李廓《镜听词》“匣中取镜祠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唐诗纪事》六十) , 描述了夜晚取镜祭祀灶神的情景 。灶神由君而王,不仅仅是称呼的变化,表明灶神职司的扩大与地位的上升 。民间至今仍有“二十四夜敬灶王,供上糯米打白糖”的俗谚 。
以司命称灶神,是灶神神格的新变化 。司命本来是文昌宫星神,主司人寿 。古礼有槱(yǒu)燎之祭,积薪燔(fán)柴祀司中、司命 。司命星神在汉代属于郊祀的对象,由“荆巫”祠祀 。东汉时期民间“独祀司命”,这时的司命已偶像化,人们将一尺二寸长的木头刻成司命神像,无论出行还是居止都要奉祀(《风俗通义·祀典》) 。由于司命祭祀方式是积薪燔柴,烟熏火燎的祭祀使人们易于将它与灶神发生勾连 。魏晋时期,灶神信仰中开始接纳古代司命信仰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灶神在每月的最末一天,都要上天报送一次人间过错 , 罪过大的人减寿三百天,罪过小的减一日 。人寿原本由司命执掌,这时灶神却接过司命的职责 。正是司命与灶神职责权限的混淆,后世民间才将灶神径直称为司命 。司命在民间地位显赫,在南方乡村农家中堂[4]上仍能见到“本门宗祖”与“东厨司命”并列的神位 。
【二十三是小年 小年祭灶王的习俗】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二十三是小年,小年祭灶王的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