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读书的案例,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来说 , 首先讲到跨越明清两朝高僧木陈道忞所著的《北游集》(又称《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此文献所记,多为木陈与顺治往来交谈之实录 。其中有记载顺治自述其少年时读书状态篇章,上一日语师:“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 。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 , 坐此失学 。年至十四 , 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 。由是发奋读书 。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 。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 。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 。”
清顺治皇帝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段的文字其实表达所隐含的苦楚其实有三,其一 , 五岁丧父 , 就此失去被教育学习的机会,其二,被多尔衮把控的朝政,直到十四岁多尔衮去世才有机会学习 。其三,先天不足,后天发奋弥补 , 同时又要与孩童天性中的玩心做斗争,除了处理国事就是读书,五更便起 。
到康熙一朝,前两年大火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第一集就有幼年康熙在冬日摸黑的凌晨太监打着灯笼陪他赶去读书的设定,在被问其愿望时,只说想饱睡一觉 。
《康熙王朝》剧照
这样的剧情毫不夸张 , 据清代吴振棫所著的记录《养吉斋丛录》“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 , 即就外傅读书 。……寅刻(寅时为二十四小时制的03:00 - 05:00)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 。师傅入直,率以卯刻(05:00 - 07:00) 。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 。迟退者,至未正二刻(13:00 - 15:00),或至申刻(15:00 - 17:00) 。”大意是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最早为早3点到下午5点,共14小时 。休假日 , “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 。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 。相比之下,今天学生的假日可是太多了 。
清康熙皇帝读书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状不仅是上面所述,还记录“酉时(17:00-19:00),侍卫在院中张侯之后,康熙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 。又命诸位师傅射箭 。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 。天色已暮,诸臣退出 。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书中还另有皇太子允礽(réng)遵照皇父“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每字要写上百遍 。”
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
不只是幼年的,成年后的帝王还要举办“经筵”,这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制度,清朝从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 , 持续二百余年 。
“经筵”一词始于宋代,宋庆历二年(1042年),记载中方见“经筵”一词 。但是这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却由来已久,作为皇帝的学习活动,在公元前1世纪的汉宣帝即“诏诸儒讲五经于殿中” 。汉高祖刘邦听儒生陆贾等讲书 , 唐太宗李世民听魏征等人讲书,而宋太祖赵匡胤则听赵普的“半部论语” 。
明代 《徐显卿宦迹图》局部之“经筵进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0世纪 , 宋太宗用著作郎为侍读,并定每年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冬至日遇单日入侍大内之迩(ěr)英阁(宋代禁苑宫殿名)轮流讲读 。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 , 而明代尤为重视 。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 , 也还有讲筵之设 。除每月三次的经筵外,还要日讲 , 讲官有四或六人,每伴读十余遍后,讲官直说大义,惟在明白易晓 。日讲仪式较经筵大为简略 , 或称小经筵、小讲 。经筵讲学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 , 为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
北宋 磁州窑黑釉剔地龙纹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经筵制度后来颇为完善,仪式颇为隆重,最后“讲毕,行礼,命至左顺门(清改称协和门)赐酒饭 。”具记载,现被称为“梅瓶”的陈设器 , 早期就是由经筵后赐酒饭用来装酒的“经瓶”转化而来,因为经筵制度后期的消亡,文人认为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所以有了梅瓶之名 。历史上对经筵制度的评论褒贬不一,原因在于很多讲官们后来以此在皇帝面前展示才华、以求升迁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帝王勤学的一种表现 , 他也能从中比较深入地讲解一些儒家经典及历代治乱的历史经验 , 以资借鉴 。
一个能有所成就的人大概就是比别人需要更多的付出和不断学习,所以两千多年前孟子参悟了这点才写下《孟子?告子下》中的著名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康熙王朝》剧照
【坐拥七十二嫔妃的皇帝其实比你还辛苦】借着历史的比对才知道他们也很辛苦,如此,不能坚持,大概大多数人终究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