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饿死,我也绝不吃你们老姬家一粒米!
大约三千年前,伯夷、叔齐两兄弟发下这个毒誓之后,扭头就进了深山老林,每天靠挖野菜为生,没过多久果真饿死在山里 。1
不食周粟
这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故事中的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一个小诸侯国(孤竹国)的两位皇子 。
孤竹国君临死之前,指定老二叔齐继承王位 , 待到老国君去世之后却......
你以为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是老大老二为了王位兄弟阋墙、兵戎相向吗?那你格局可就小了!
叔齐觉得老大继承王位才是规矩礼法所在,自己不能违规,坚决要把王位让给伯夷 。伯夷也很有志气,坚决不接受,为了不耽误叔齐继位不惜离家出走 。
得知消息之后的叔齐,毅然抛弃了国家和人民,踏上了四处寻找大哥的路 。
故事到这里这还没完,多年以后 , 兄弟二人终于团聚并一起投奔了西伯侯姬昌 。
姬昌去世之后,武王姬发起兵伐纣 。兄弟二人劝阻不成,深以周朝为耻,决心不再吃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采薇而食之” 。
2
《采薇图》
大约2000年后,南宋宫廷画家李唐以此为题 , 再现了两人在山中的生活场景 。
《采薇图》 南宋 李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心,悬崖峭壁间一块平坦的巨石上 , 伯夷叔齐相对而坐 。
右侧抱膝而坐,正面朝向我们,神态显得老成持重的是长兄伯夷 。顺着他眼神的方向看去 , 叔齐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伸出二指,正在向兄长诉说着什么 。
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件作品时 , 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 。"
兄弟二人蓄着长须,穿着草鞋,面容清瘦,显然已经在山中待了不短时间 , 被野外生活的缺衣少食折磨得不轻 。
但两人的精神状态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 甚至有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自在 。
周遭摆放的挖野菜用的篮子和镢头,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他们的身份,也突出了“采薇”这个主题 。
李唐在刻画人物时 , 为了更加生动传神,运用了不同的笔触 。
衣纹用笔顿挫有力、锐利方折,突出表现了衣服的粗硬质感,既暗示了野外生活的清苦,又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 。
肌肉部分的用线则较为柔和 , 须眉用笔精细且多变化,显得蓬松软和 。
前景部分,两棵苍劲的古树相对而立,树干奇崛、挺拔坚硬 。
背景的悬崖峭壁选用了李唐独创的大斧劈皴,用笔苍劲而方直,雄壮磅礴、墨气浑厚,表现了山石的险峻和坚硬,营造出荒芜寂静、人迹罕至的场景 。
画面最左侧,悬崖古树之下,一条小溪蜿蜒流向远方,增强了虚实对比,使构图更加丰满 。
3
李唐要表达什么?
作为服务皇室的宫廷画家 , 绘画题材一般都比较固定,例如记录一下皇帝宴饮行乐的风流、骑马打猎的英姿?。?给皇帝画个全家福啊,歌颂一下天下太平、万国来朝?。?诸如此类 。
共同点就是都非常喜庆、非常主旋律!
《万国来朝图》 清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射猎图》 清 朗诗宁等 故宫博物院藏
但很显然,《采薇图》作为一个背景是改朝换代,且主角全部饿死的故事,既不够喜庆也不够主旋律 。
那身为宫廷画家的李唐 , 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画呢?
宋徽宗时期,李唐以高分考入宣和画院 , 成为了宫廷画家的一员 。
根据记载,那年的考试题目为“竹锁桥边卖酒家” 。大部分考生看到题目之后都画了酒家和竹林,李唐却别出心裁,不画酒楼,只在竹林外添上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 , 突出“锁”字的意境 。
主考官赵佶看后龙颜大悦,亲点李唐为第一名 。
李唐在宣和画院的作品《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赵佶和李唐的好日子都没过太久 ,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 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
和赵佶父子一同被掳走的 , 还有宫廷里的各种技术人才以及宣和画院里的画家,李唐就是其中一员 。
在被押往金国的路上,李唐听说了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的消息,已经年过60的他想方设法从金人队伍中逃脱 , 一路南下去了临安 。
刚到临安时,李唐只能流落街头以卖画为生 , 直到快80岁时才被人举荐,重新进入南宋画院 。
李唐南宋时期作品《清溪渔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亲眼见证了北宋灭亡,并差点被掳到金国去的元老级人物,李唐始终对恢复中原念念不忘 。
可西湖的“暖风”已经吹醉了绝大多数人,面对金国的屡次南侵,不想着收复故土,只知道投降议和 。
李唐的《采薇图》,无疑是想借古讽今,用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 , 来讽刺那些投降派 。
【人是如何饿死的?在什么情况下会饿死?】但李唐不明白的是,讽刺只对有羞耻心的人管用,而有些人心里只有利益 , 根本不知道“气节”“羞耻”几个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