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指什么?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 , 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 。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 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
(2)自由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 。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 , 强调实行 , 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
(4)应变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 , 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
一、
自强不息
二、任侠之气
三匹夫有责
四以和为贵
望采纳
主要包括1.自强不息2.任侠之气 3.匹夫有责4.以和为贵
理论实践共荣
儒家的仁
文章插图
2、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思想体现了人文精神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显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容是丰富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极为丰富的.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还有很多学者都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做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文章插图
3、中国文学包含的人文精神1、包容博大的精神 。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 , 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 。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
2、天下大同的精神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 。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 。
3、中庸的精神 。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
4、时新的精神 。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 。时新,意味着以开放的心面对当下的世界,进行适应当下、造福群生的创造 。中华文化的开放、融合,就是时新的表现 。
5、以民为本的精神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
6、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 。
“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 , 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 。
7、自信自立、追求真理的浩然正气 。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不是如同西方那种信仰神祗的文化,而是自信自肯的文化 。
8、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9、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 。
“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古往今来真正精进的中国人不断修养自身以止于至善的表现 。
文章插图
4、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点
…………………………………
人文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的特点 。
一谈到人文,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似乎人文主义是欧洲人的专利品 。
其实,
早在中国的商周时期
就产生了古典人文主义 ,
而且与欧洲人文主义一样,
它也是相对于神本主义而言的 。
《周易》、《内经》、
《老子》、《论语》等经典
都是倡导人性与人道,
破除神性与迷信的代表著作 。
人类文化依其核心对象大体上可分三种:
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物本文化 。
东西方文化早期
都是以神本文化为主 ,
中国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
进入人本文化,
欧洲于公元18世纪
才由神本文化进入物本文化 。
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立足于人性,
强调的是人的道德,
是共性的弘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西方传统人文思想
立足于个性,
强调的是人的价值,
是个性的张扬,
“不自由 , 毋宁死” 。

严格地说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
应称作人本主义 。
与欧洲的人文主义相比,
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人轻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
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
对宗教都缺少热情 。
他们所共同关心的
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 。
此即孔子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庄子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庄子》)之谓 。
中国传统文化凝神注视的
是人间的是非和寿夭,
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来生,
则很少加以关注 ,
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轻鬼神、
重人事的突出特色 。
儒家是一种道德信仰,
是对完美人格和祥和政治的追求,
不是对神仙,对方术,
对上帝、对权力的崇拜 。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
主张“尽人事,知天命”、
“未知生,焉知死” 。
儒家思想
具有宗教的精神而无宗教的痴迷,
具有文化的包容而无会党的伐异 。

二、重道轻器
传统文化所谓的“道”
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政治理想、道德准则等,
概括地说,
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器”是指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 。
孔子强调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其中固然有人格不能偏向一端的含意,
但同时也流露出了“知人”压倒“知物”的倾向 。
孔子说:
“朝闻道 , 夕死可也”
(《论语?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那里,
感性欲求(谋食)
与理性追求(谋道)二者之间,
后者处于优先的地位,
一旦“志于道”,
则即使身处逆境,
也可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 。
所以孔子称赞其学生颜回:
“贤哉 ,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
(《论语?雍也》) 。

三、 民为邦本
“民本主义”的观念
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
“民可近,不可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这是说,
人民只可亲近,
不可威狎,
因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 ,
只有基础坚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 。
孔子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以人为本、重民爱民,
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
把“养民也惠”、“使民也义”、
“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
作为仁人君子之道而要求统治者遵守 。
孟子认为
仁与不仁
是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和依据,
提出 “民贵君轻”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
要求为政者: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
正是这些不同 ,
才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深远丰厚的人文追求,
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 , 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 , 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 , 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 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两层意义上去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性质:一方面 , 中国文化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神话、巫术的影响,显得相当理性、成熟;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样进人由一种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临一切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宗教超越特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思考限于人世间 , 尤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致的文化成就,而对垂直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扩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不甚注意 。所以,不仅系统的神学教义相对阔如 , 系统的自然科学也不太发达 。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 独特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两层意义上去 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性质:一方面,中国文化很 早就摆脱了原始神话、巫术的影响,显得相当理性、 成熟 。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善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人若犯我,我必诛之
文章插图
5、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 。但是,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 “夕阳文化” , 只能当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来,对于这种观点是不值一驳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 , 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 。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
相信大家对标志并不陌生,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 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 , 都可谓是无处不在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 , 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 , 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 , 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
可是现代设计是不是就等于要将传统摒弃、淘汰甚至与之隔绝 , 又或是束之高阁,否则就是陈旧过时而体现不出创意感和时代感呢?当然不是 。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 , 互相融为一体的 。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 。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 。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
中国电信的标志是以“中”字及中国传统图案的回文作为基础 , 经发展变化而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图案,寓意为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 , 象征中国电信时时畅通,无处不达,形象的表达了中国电信的特点:科技、现代、传递、速度、发展 , 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 , 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 。
北京王府饭店的标志也是此类设计的佼佼者 。王府饭店地处北京王府井,是一家五星级饭店,此地原是清朝皇室官宦的居住地,饭店的建筑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风格 , 所以该标志采用几何图形构成,以中国“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形,经变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线构成上下左右对称的正方形,有秩序的经纬穿插,表现出王府饭店的规范管理、优秀服务的含义 。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在四角处的线条有意断开,意在描绘“井”字 , 暗示饭店位置,同时“井”字寓意“取之不?。?用之不竭”之意 。图形中间的“王”,既是五府饭店的第一字,又代表饭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 。
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
中国传统向来推崇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哲学,而最能形象生动表述出这一哲理的,则要算“太极图”――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衔合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 。通过这个“太极图”,祖圣和先贤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用、概莫能外的 。而在设计这个概念中 , 我们则把这种形式称之为“互让” 。也正是因为这个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联合国选定中国传统太极图案作为2001年8、9月间在南非举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这一盛会的会徽 。设计者对太极图案进行了艺术加工 , 将黑白两色的阴阳两极增加了不同层次的灰色作为过渡,象征着各国人民虽然种族、文化及地域不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却能取长补短、和睦相处 。这个标志,不仅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共处的原则和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向世界传播 。
现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了 。从申办奥运会中所设计的申办会徽 , 到正式的奥运会徽,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称赞 。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 。“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大家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整个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 , 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涵义 。
正式的标志更为出色,这个标志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 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 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 。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 , 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 。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 , 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 。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
其实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标志中所采用的中国古代刀形钱币;港龙航空公司标志中的象征着生气勃勃、飞黄腾达的龙的造型图案等等,都深为人们所熟知并喜爱 。仅是在标志设计这个的小小空间里,我们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创作动力 , 更何况在现代其他各种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 , 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 。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 , 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 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为以下五点: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
2、 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 , 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 , 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 , 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
5、 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
扩展资料: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
“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绝不是要回到过去,最关键的是通过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使之在现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文化形态,并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 , 我们应弘扬其优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内容,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 , 用当代中国人的心胸、智慧、胆识不断激活这些精神;
树立和强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国文化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现代传承
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 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 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
奇与偶的离合 , 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 , 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 , 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 , 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 , 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指什么?】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 。其次 , 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