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1、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1、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 , 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 , 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 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 , 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
2、“年”的最后一天 , 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 , 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 , 除旧布新 , 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
3、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 经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

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2、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除夕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 。“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 , 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 , 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 , 但又无可奈何 。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 。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 , 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 。
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 , 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 , 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 。“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 。“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 。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 , 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 , 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
除夕风俗:
①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 ,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 , 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
②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除夕之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③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在我们山西的一些农村,大年三十傍晚时分 , 会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 , 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
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3、除夕的起源及习俗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 即春节前一天晚上,故又称年三十晚 。“除夕”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即所谓的“岁穷月尽” 。“除夕”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大臣周处撰写的《风土记》 。
【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一、除夕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 , 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 。“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 , 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 , 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 。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 , 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 , 说不定“夕”要来 。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 。“夕”吓得四处乱跑 , 结果被七郎看见 。“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 , 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
二、节日习俗
除夕是新旧交替之际,所有活动都是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1、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 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
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说说笑笑,叙旧话新,温馨无比,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晚苹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上一盆饭,叫“隔年饭” , 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有黄有白,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这叫“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
2、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我国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 , 因此也称围炉 。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佳肴美食,也享受那份快乐祥和的气氛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 , 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
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燃放爆竹污染环境 , 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现在全国已多个地方禁放、限放烟花爆竹 。我们要遵守当地禁放、限放管理规定 , 文明过年 。
4、祭祖
古时,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礼俗很盛 。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而大多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点上香烛,倒上美酒,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山西吕梁山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 。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 , 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他们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 , 从而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
各地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 , 如苏州的除夕守岁,要等到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 , 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摆上供品,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 。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 , 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 , 坐得越久,长辈的富寿越长,孝心越大 。
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 , 那天晚上叫“除夕” 。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 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 , 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
除夕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 , 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 ,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供参考 。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 , 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 。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 。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 。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 , 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 。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 。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 。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 , 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 。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
因为“夕”没有死 , 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过去了 , 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
过了这么多年个除夕 , 你知道除夕的起源吗?作为中国人我猜你知道
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4、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除夕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年),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 , 后来,人们知道夕(年)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烟花,来驱除夕(年)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
除夕风俗
1、年夜饭
吃年夜饭 , 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 , 围坐桌旁 , 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幸福感难以言喻 。
按照老礼 , 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 , 末席为最低者 。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除夕之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吉祥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3、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 ,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
4、贴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5、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 , 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
6、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 , 保佑平安 。
7、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守岁的习俗 , 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8、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和不敬之语 。
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 , 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
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便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
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
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点灯笼、守岁等 。
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 , 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
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5、除夕的来历和习俗除夕,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除夕的风俗有年夜饭、贴春联、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吃饺子、吃年糕、压岁钱等 。
“除夕”这个词最早见于《风俗通义?祀典》,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兄弟 , 叫神荼和郁垒 , 这俩兄弟有项突出的才能,就是抓鬼 。他们经常在度朔山上的一棵大桃树下检阅众鬼,审问它们究竟有没有罪行,若有害过人的,就用苇草制的绳索绑起来,扔给老虎吃 。后来政府听说了这事 , 就常常在腊月的“除夕”装扮桃木做的人 , 垂着苇索,在门上画老虎,希望能抵御恶鬼 。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家人的团聚让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
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最后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许多饭菜,还会包水饺,一家人围在饭桌面前其乐融融 。除夕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贴春联,春联也叫做门联,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