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龙灯的起源是怎么样的?舞龙灯也称耍龙灯或龙舞,历史悠久 。元宵节舞龙灯,给节日里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愉 。
舞龙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 , 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 , 其后又编排了6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 。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 。
中华民族崇尚龙 , 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神威,而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古人极力希望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节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 。
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 。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 , 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 。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 。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 。
这种油捻燃烧力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 。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 。如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 。观
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 , 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 , 象征“鲤鱼跳龙门” 。
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 。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 。有的地方闹元宵 , 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一两千米 。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数千米,甚为壮观 。
文章插图
2、元宵节又称什么节也叫什么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英文译为 Lantern Festival 。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 , 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子:“舞狮子”又称“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 , 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元宵节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
元宵节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 , 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 , 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节期全国民俗:
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 。
正月十五吃元宵 ,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文章插图
3、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分别有什么1、吃元宵:“快乐的皮 , 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 ,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 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
2、观灯: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_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
3、猜灯谜: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 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
4、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 。其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
5、舞狮子:“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 , 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
6、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 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文章插图
4、元宵节除了看花灯还有什么其他习俗 元宵节除了看花灯还有哪些习俗_百度…1、耍龙灯:舞龙灯耍龙灯 ,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 , 早在黄帝时期 , 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 , 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
2、踩高跷: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 , 还能跳跃和舞剑 ,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 , 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 , 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 , 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 , 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 , 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 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
3、划旱船:划旱船划旱船 ,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 , 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 , 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 , 搭档着表演 , 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
文章插图
5、舞龙用英语怎么说dragon dance
例句
1.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
Playing dragon lanterns is also known as dragon lantern dance or dragon dance.
2. 舞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 。
Dragon dance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
3. 我们出去看看舞龙狮和放鞭炮 。
We go out to see a lion and dragon and set off some fireworks.
4. 舞龙通常会在中国新年期间举行 。
The dragon dance is often performed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period.
5. 我们出去看看舞龙狮和放鞭炮 。
【耍龙灯也称什么,舞龙灯的起源是怎么样的?】We go out to see a lion and dragon and set off somefire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