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1、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夕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 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 , 于是就有了元宵节 。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 。元宵节赏灯开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 , 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 。到了唐代 , 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 。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 , 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 。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制作比赛 。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 。龙灯又叫龙舞 , 是中辚传统的民间舞蹈 。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 。在这欢乐的夜晚 , 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 , 可以用水煮 , 也可以用油炸 。起初 , 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 ,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 , 取团圆之意 。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 , 吃了汤圆好团圆 。汤圆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 。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目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

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文章插图
2、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为什么要吃汤圆?由于元宵节放花灯是一个主要的节庆风俗,所以元宵节也被人们称为灯节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 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元宵节活动:
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 , 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节日 , 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 , 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 , 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推崇 。
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文章插图
3、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闹花灯(挂灯、打灯、观灯)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的节日习俗之一,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 , 人们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
元宵节被称为灯节的由来
灯节,又称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在正月十五晚上 , 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一带 , 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 。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
民间灯节玩灯,历来还有猜灯谜之举 。人们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各种谜语供人猜测,俗称“谜灯”或‘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文章插图
4、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叫做灯节的原因:因为在元宵节这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和灯结下了不解的之缘 。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骸盎鹗饕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骸庇衤┩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 , 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 , 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骸暗苹鸺壹矣校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 , 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 。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 , 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 , 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
为什么吃汤圆: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 , 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 , 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 , 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 , 每个人所占所求 , 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 , 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 , 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 , 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 , 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 , 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 , 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 , 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 , 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 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p中元节(盂兰盆节)p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 ,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 , 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 。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 , 糖为G , 谓之圆子盐豉 。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到南宋时 , 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文章插图
5、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 颇为显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 。此外 , 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 , 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 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 , 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 , 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 ,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 , 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 , 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 , 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 , 从此每到正月十五 , 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 , 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 , 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 , 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 , 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 , 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 , 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 , 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 , 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 , 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 , 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来历】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 。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他节日来更为丰富多采,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 。“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到了汉武帝时 , 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 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 , 确定了正月为岁首 , 正月初一为新年 。此后 , 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 , 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 。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 , 即燃起堆堆烈火 , 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 。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 。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 。……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南北朝时 , 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 。1911年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 。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关于春节,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足为据,但却为春节的来历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答案补充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 , 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答案补充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 , 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 。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 , 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 , 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 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 。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 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 , 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 , 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 , 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 , 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 , 就冒着生命的危险 , 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 , 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 , 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 , 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 , 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 , 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 , 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 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 , 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 , 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 , 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 , 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 , 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 , 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 , 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 , 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 , 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 , 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 , 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 , 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 , 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 , 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 , 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 , 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 , 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 , 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 , 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 , 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 , 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 , 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来历】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 。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 , 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他节日来更为丰富多采,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 , 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 , 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 。“元”者始也 , “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 , 商曰祀 , 周曰年 。”自殷商起 , 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 , 十五为望 。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到了汉武帝时 , 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 。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 , 庆祝一年的丰收 。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 , 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 。到了清朝 , 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 。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 。……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 。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关于春节,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足为据,但却为春节的来历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 , 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答案补充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 , 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 , 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  ,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答案补充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 , 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 , 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 , 无馅两种 。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 , 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 , 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 , 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 , 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 , 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 , 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 , 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 , 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 , 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 , 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 , 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 , 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 , 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 , 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 , 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 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 , 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 , 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 , 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 , 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 , 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 , 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 , 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 , 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 , 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 , 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 , 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 , 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 , 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 , 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中国情人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
元宵节之所以叫灯节 , 因为观灯、“猜灯谜”(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 。
元宵节观灯的由来: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 , 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 ,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 , 高150尺 , 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 , 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 , 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 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各省元宵节的不同习俗 元宵节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 ,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 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 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