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中国的春节 有什么活动和风俗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 。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 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
传统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 , 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 , 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 , 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以祈来年清吉 。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 , 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 , 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 , 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 , 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 , 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
在历史上 , 压岁钱是分多种的 , 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 。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 。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 。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 , 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 。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 。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 。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 , 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 , 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 , 百姓夹道观看、迎接 , 场面热烈 。
拜岁
拜岁 , 年俗活动之一 。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 。“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 。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 。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 , 诸神之领袖” 。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 , 这古俗如今在广东 , 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 。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 。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 , 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 。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 , 大红大紫 。“利市”一词古已有之 , 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 , 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 。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 。皆以真竹着火爆之 , 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 。称曰“爆竹” 。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 。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 。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 , 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 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 , 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文章插图
2、春节的来历50字左右简单介绍是怎么样的?春节的来历: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 也是海外华人和中华文化圈诸国的重要节日 。
春节的习俗: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 。造也 , 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 , 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
文章插图
3、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介绍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
文章插图
4、春节传统文化内容简短 春节传统文化内容介绍1、春节,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新年结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有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不同的地方还会有各自的习俗 。
2、春节的活动有很多,例如办年货、贴年红、吃年夜饭、拜年等 。
3、办年货:在过年之前 , 家家户户会备年货、送年礼 。年货有很多,例如春节用品春联、福字、中国结等;食物如腊肠、猪肉、鸡肉、鱼等;还有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坚果零食、酒水饮料等 。
4、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 。贴年红可以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5、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指在除夕这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圆圆,一起吃顿团圆饭 。团圆饭的菜式丰富,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 。
6、拜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 , 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从初二、三走亲串友,互相拜年,通常是说些恭喜发财、新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
文章插图
5、春节的简介http://www.china.org.cn/ch-jieri/chunjie/1.htm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 ,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 , 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 , 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 , 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 , 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 , 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 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 , 准备过年时穿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 , 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 , 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 ,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 ,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 , 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 , 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 ,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 , 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 , 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 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 , 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 , 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 , 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 , 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 ,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 , 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 , 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 , 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 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 ,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 , 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 , 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 , 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 , 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 , 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 , 《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 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妹⑽龅纳影阉ζ鹄矗?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 , 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 , 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 , 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 , 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 , 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 , 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 ,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 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 , 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 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 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 , 全家团聚在一起 , 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 通宵守夜 ,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 ,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 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 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 ,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 ,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 , 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 , 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 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 , 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 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 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 ,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ㄌ疲┟虾迫?
昨夜斗回北 ,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 共说此年丰 。
《卖痴呆词》
?。ㄌ疲┓冻纱?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
《除夜》
?。ㄌ疲├答?
事关休戚已成空 , 万里相思一夜中 。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元日
?。ㄋ危┩醢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日 玉楼春
?。ㄋ危┟?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
除夜
?。纤危┪奶煜?
乾坤空落落 , 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
拜年
?。鳎┪恼髅?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已酉新正
?。鳎┮禞
天地风霜尽 , 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
梅柳芳容樱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
癸已除夕偶成
?。ㄇ澹┗凭叭?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
凤城新年辞
?。ㄇ澹┎樯餍?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
甲午元旦
?。ㄇ澹┛咨腥?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
剪烛催干消夜酒 , 倾囊分遍买春钱 。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
鼓角梅花添一部 , 五更欢笑拜新年 。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 , 散席分尝胜利茶 。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 , 遥视延安景物华 。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 , 草株木本斗芬芳 。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 , 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 , 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 , 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 , 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
1949年9月27日 , 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 ,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 , 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 , 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 , 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 , 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 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 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 , 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 , 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 , 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 , 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 , 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辏�甯�侄�?。”人们点起?#xFFFD;蚧蛴偷疲�ㄏ�匾梗�笳髯虐岩磺行拔?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 , 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 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 , 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 , 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 , 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 , 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 , 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 , 精心推算 , 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 , 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 , 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来历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 。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开始为岁首 。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オ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 。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 。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 。日本阴历天保历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历,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 , 虽然如此 , 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 。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 , 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 。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金文的“年”字也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 。小纂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
团圆饭
红包
八宝盆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 , 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 , 就是元旦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 。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 。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
1949年9月27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 , 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但是 , 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1949年12月23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 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 , 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 。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 ,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过藏历年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 。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简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介绍中国的春节 有什么活动和风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 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