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一个好的群体,其凝聚力一定高 , 从而会有很高的士气 , 明确的动机和坚强的抗干扰的力量 。群体成员彼此的吸引力越大,则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也越大,群体凝聚力就越高 , 增进成员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有助于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规模的大小与凝聚力通常成反比,规模小的群体比规模大的群体更容易产生凝聚力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对外来攻击的防御,群体成员之间的友谊,承担群体的任务等都可以表明群体凝聚力的高或低 。凝聚力有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 。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比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工作效率要高 。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检验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发现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高凝聚力组生产效率更高;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高凝聚力组的生产效率更低 。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 。这说明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 。群体规范是决定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并不是任何凝聚力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组织内的小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不一致 。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 , 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 , 则高凝聚力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
文章插图
2、浅谈影响部队集体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影响部队凝聚力的强弱有多种因素,归纳起来是以下八个方面:
(一)集体的地位
集体地位高低能影响集体凝聚力 。所谓集体地位是指集体在组织中所处的等级和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位置 。一个建有功勋的部队,他们有光辉的战斗经历和荣誉称号 , 在军内外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这个单位集体凝聚力就较强 。例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等连队,这些战斗集体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其成员的自尊心、荣誉感也很强,普遍热爱这个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从而形成很强的凝聚力 。前面提到的某部获得“老山英雄连”的八连副班长文其海,在收复老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对支部没有什么要求 , 只希望把连队建设搞好 。假如我在战斗中有了功劳,我不追求什么名誉,也不需要宣传,只希望支部记得文其海这个人……没有给连队丢过脸 。这位副班长就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对集体荣誉感的珍惜和对集体强烈的向心力 。
(二)集体的规模
一般说来 , 集体的规模与凝聚力成反比,规模大、凝聚力?。还婺P ⒛哿Υ?。这是因为规模大的集体 , 其成员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感情沟通不如规模小一点的集体好 。比如一个集团军,几万人之间的凝聚力,比一个连队百人之间的凝聚力要弱得多 。规模小的集体,成员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交往频率高,互相间可以非常熟悉,相互间很容易发现在态度、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上的共同点,形成凝聚力 。
(三)成员的共同感
共同感时军人对集体产生向心力的基?。餐性蕉啵?向心力也越大,凝聚力就越强 。共同感包括;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抱负、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心境体验等等 。这里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又是关键的因素 。因为它能把军人的动机引向一个统一的方向,形成志同道合的心理基础 。共同的价值观,能使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共同的语言和一致的看法,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共鸣 。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军人在集体生活的交往中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 。所以 , 军人在一个单位内,互相间共同感的强弱是影响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
(四)目标的价值
目标的一致性可以形成凝聚力,而目标价值的大?。蛴跋熳拍哿Φ那咳?。所谓目标价值是指目标的用途、属性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 目标价值的产生,使目标与人们的需要及社会的要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军人的需要与军队集体目标紧密联系时,目标价值就增高,从而增强军人对集体的向心力,集体的凝聚力就强 。如果目标与军人的需要没有什么联系,使军人感到没有必要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则会降低目标价值,军人心理上形成离心倾向,集体的凝聚力就弱 。
(五)信息沟通
处于集体生活中的军人,经常会产生各种不同意见 , 如不及时交换看法、统一认识,一旦形成思想隔阂,会使集体凝聚力减弱 。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 , 使机体成员间的意见相互能够及时表达,思想感情得到交流,使机体成员间的意见互相能够及时表达,思想感情得到交流,使思想一致,心理相容,就会增进友谊 , 提高凝聚力 。古人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之相悉,贵在悉品;人之相敬,贵在敬德;人之相尊,贵在尊义” 。信息沟通乃是达成知心、悉品,形成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连队,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思想压抑,环境气氛郁闷 , 则其成员之间会形成较大的心理障碍,影响凝聚力的提高 。
(六)内部与外部压力
内部压力主要是指军人个体的需要、机动及目标期望等心理现象以及军队集体这个环境对军人心理与行为上的制约 。军人也是社会人,个人的需要、动机和目标期望也都受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制约,也就是说 , 军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动机及为革命献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等,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 , 并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社会贡献的需要、动机越强烈,对集体的依赖感也越强烈,凝聚力也越大 。同时军人的离心倾向所表现出的言论行动,还受到军队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制约,受到上级和同志间的批评,这种压力有利于消除军人离心倾向,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
外部压力是指外界的挑战和竞争环境 。一个部队 , 当其面临外部挑战时,例如平时与兄弟单位开展革命竞赛 , 战时投入战斗,这时成员心理上会产生受到挑战的体验,成员会在求胜心和荣誉感支配下,自觉地增强团结、对付挑战,争取胜利 。
(七)满足需要的程度
军人有各种需要,安全、归属、友谊、交往、成才、奉献等等 。多数需要必须在集体之中得到满足 。例如友谊的需要 , 青年军人喜欢交往,喜欢与周围的同志建立友谊,如果这个单位的环境条件能满足他的需要,那么就会提高他的向心力 。否则青年军人就会扩大满足他的需要,那么就会提高他的向心力 。否则青年军人就会扩大对外联系,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这就使他们产生离心倾向 。再如成才需要,战士都希望能在服役期间学到过硬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本领,如果单位不能满足 , 他们就会另找门路以期满足这些愿望,对本单位的向心力也会减弱 。如果本单位大力组织两用人才培训,满足他们的需要 , 军人就会信赖集体、依靠集体,向心力也会强起来,所以军队集体满足军人需要程度,影响着集体凝聚力的强弱 。
(八)领导的威望
领导威望高低,对集体凝聚力影响很大 。因为部属对领导的尊敬、热爱,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使领导者成为内聚力的核心 。拿破仑百日政变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威信 。他在向巴黎前进的途中,随身只有很少士兵 , 而且他是一个被打败了的皇帝,但是一路上他过去的部属和已与他为敌的将军们不是阻拦他前进,而是纷纷倒戈 , 投向拿破仑的怀抱 。这种威信,就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领导威望之所以能增强凝聚力,除了领导者本身的素质和领导艺术外 , 还有存在于个体心理上的对权威的畏惧感和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 。青年军人善于模仿,情感激发快,他们经常在发现和寻找自己的崇拜者 。领导一旦成为军人心中的楷模,则会产生强大的心理磁力作用,把战士们紧紧地吸引到自己周围,形成凝聚力 。
分析影响军队凝聚力的因素,是为了寻找提高凝聚力的途径 , 达到增强凝聚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的目的 。
文章插图
3、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群体互动过程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来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着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来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 , 以及领导资格的取的是否具有合法性,这些都对群体的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 。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有不存在分裂性因素 , 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
文章插图
4、群体凝聚力的定义是什么?群体凝聚力是作用于群体成员使之保持在群体内的力量,是群体发展水平的指标 。高凝聚力群体成员表现的心理感受是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
产生的条件有:群体成员的目标一致、志趣相投、心理相容和互补,以及外界的压力与威胁等 。对绩效的作用受到绩效规范的调节影响 。
简介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 。在苏联也称凝聚力为团结性 。最初研究群体凝聚力是从 W.麦独孤(1908)称之为"聚集"的本能开始的;大规模研究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K.勒温对人类群体的研究 。与早期研究相对照 , 现代研究倾向于把凝聚力作为一个变量,并集中在两类问题上:
一是各种程度的凝聚力对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二是决定群体凝聚力大小的因素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直接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 , 强调凝聚力的情感成分 。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运用群体中出现的沟通频率和强度来分析群体凝聚力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则侧重在群体的共同活动上,强调凝聚力的认知因素 , 并把建立在共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群体团结性看作是群体凝聚力 。
文章插图
5、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可划分为: 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群体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一个群体中,领导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群体所承扫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来执行、完成 , 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情感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 , 领导与领导之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种吸引力 。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情感凝聚力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加人群体的难度 3.群体规模 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5.外部威胁 6.以前的成功经验 7.有效情绪认同 8.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9.群体的领导方式 三、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西方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主要通过以下五种: (1)测量群体内个人之间的吸引力 。(2)测量整个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3)测量群体及群体接近和认同的程度 。(4)测量群体成员表示留在群体的愿望 。(5)上述四种途径的综合利用 。上述几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把群体成员之间互相接触的数量、频率和强度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指标,采用的主要方法足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互选,确定群体成员之间的肯定选择和否定选择的比率,或者是实际相互选择的次数与理论上可能的互相选择次数的比率 , 从而得到凝聚力的系数 。具体的方法 1.人际关系社会学测量法,或称为社交计量分析法 2.社会距离尺度法 这个方法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的,是由研究者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关系距离的陈述意见,让被测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陈述上做上记号,然后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意见加以统计 , 制成曲线图,反映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的距离分布;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可以作比较,同一群体对几个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也可以作比较. 首先,提出一套反映社会关系距离的陈述 (1)愿意和他做知己; (2)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的团体活动; (3)愿意和他做邻居; (4)愿意和他少来往; (5)愿意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 (6)愿意和他断绝交往 。其次,群体其他成员从以上六个陈述的不同认同选项出符合自己态度的选项 。凝聚力与管理 首先不能从二者的相关关系推出它们的因果关系 其次 , 二者的关系受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即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取决于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四、群体士气 原是一种军事术语,用以表示作战时的团体精神,在这里则用来表示群体的工作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认为,士气高昂的战斗群体应具有: (1)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 而非起于外部的压力 。(2)群体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4)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明确地意识到群体的目标 。(6)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7)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其群体存在和发展的意向 。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 在组织管理中,人们通常认为,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并且渴望职工不仅具有高昂的土气,同时也能保持较高的生产率 。然而,这种理想的状态,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士气的高低与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正比例的关系 。职工的土气只是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足条件;要提高生产率,除了提高士气以外,还需要具备其他许多条件,例如机械设备、原材料供应、员工的素质、人员的分配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