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兔二爷啥意思?出自何典故?是兔儿爷 , 又有团团圆圆的意思
兔儿爷起源于明朝末期,是中秋节祭月时供奉的偶像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成为“耍货”的一种,在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最为流行 。兔儿爷作为一种泥人玩具 , 其造型为兔首人身 ,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背插纸旗、顶盔贯甲的 , 还有扮成商贩、剃头师父、鞋匠、卖馄饨、卖茶汤的 , 既大富大贵又市井味十足
就像是楼上说的,
如果你说没打错 , 那就只能说是个外来语,或许是台湾传来的
不可能有中国的典故与之相关
就像是同志,玻璃有时是gay的意思一样,是外来语或新词汇
兔二爷出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木兰诗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双兔傍地走 , 安能辨我是雄雌 。兔二爷就是形容gay或者不男不女的人了 。
文章插图
2、兔儿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兔儿爷”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种民间信仰和文化现象 , 是成都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形式之一 。
据传,兔儿爷起源于四川地区的土地神,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护庇和祈福作用的神祇 。传说中,兔儿爷是一位形象可爱的神仙 , 经常穿着兔皮衣服 , 戴着兔耳朵头饰,手持芦花或者竹竿漫步在巷道之间,为人们祈福和祷告 。农历正月十五日,也就是元宵节,成都市区内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盛大的“崇祯会”庆祝活动,以纪念兔儿爷 。
兔儿爷信仰在成都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影响,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间团体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兔儿爷文化形式,比如兔儿爷舞、兔儿爷戏、兔儿爷歌、兔儿爷展览等等 。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 , 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兔儿爷都是成都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命、祈福、健康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
文章插图
3、兔儿爷的来历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 , 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 , 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 , 不一而足 。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 , 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 , 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 , 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
旧时哄小孩也有个规范,即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
爷 , 是封建时代对高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 。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 。正如清人方元鹍《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 , 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 。
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 , 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 。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 。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 。此外,还有呱嗒嘴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扯之,则兔唇乱捣 。总之,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旧京,有以此为业者,每进旧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适成节日点景 。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 。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 。秋风月窟营天上 , 凉夜蟾光映水涯 。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 已经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
关于兔儿爷还有一段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 。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 。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 , 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 , 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 。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 , 走遍了京城内外 。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于是 , 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 , 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 , 红的 , 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 , 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 , 曰兔儿爷,着花袍 , 高有二三尺者 。”
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
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兔儿爷满山跑——还是归老窝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 , 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 , 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
旧时哄小孩也有个规范,即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
爷 , 是封建时代对高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 。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 , 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 。正如清人方元鹍《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 , 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 , 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 。
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 , 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 。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 。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 , 做捣药状 。此外,还有呱嗒嘴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扯之 , 则兔唇乱捣 。总之,种类繁多 , 不一而足 。旧京,有以此为业者 , 每进旧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适成节日点景 。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 。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 。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 。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 , 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 , 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
关于兔儿爷还有一段传说:一年 , 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 。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 。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 , 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 , 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 。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 , 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 。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 , 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 , 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 , 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 , 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
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 。明人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 。”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 。兔儿爷也许就是照着“月光纸”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来的 。
民间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规矩,突出了游赏性质 。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 , 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皇家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 。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 。
扩展资料:
玩具外形
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 。而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 , 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 。后来,“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 , 如《长板坡》、《天水关》、《战马超》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 。
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 。甚至人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 , 二者衣着打扮,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
兔儿爷为中秋祭拜月亮时之用 。兔儿爷的起源在明末 。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闹瘟疫,玉兔为了救人苦难,下凡为百姓医病 。他身穿人服或袍服或战甲,有时骑马 , 有时骑鹿或虎,他走了一家又一家 , 医好了许多人,而且不计报酬 , 人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盼其带来了吉祥和幸福,每到农历8月15家家都会祭拜兔爷 。明人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 。”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 。兔儿爷也许就是照着“月光纸”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来的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中秋,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是兔儿爷的摊子,大大小小 , 高高低低,极为热闹 。
兔儿神(又称兔儿爷)是中国的男同性恋之神,台湾有兔儿神的庙 。虽被奉庙中,但很多道教学校表示,同性恋为不当性行为 。
见于袁枚的《子不语·卷十九·兔儿神》以及《沧海拾遗 卷二十九·兔儿爷》 。
兔儿神和月兔应该是不同的 。兔儿神只管男同不管女同 。
文章插图
4、上海手工兔子灯以萌登上热搜,兔子灯有何寓意?元宵节期间上海的手工兔子灯销售火爆,临近元宵那几天 , 一个普通的小店就能热销过百只,手工兔子的萌萌可爱形象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在网上搜索量大增 。元宵节玩兔子灯也是包含有寓意的,主要就是迎神接福、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而且兔子灯也代表着月亮里的玉兔,就与寓意团圆的月亮和元宵节扯上关系了,所以元宵节点兔子灯,也代表着人们对于全家团圆、阖家幸福的期盼 。
兔子灯的起源
兔子灯最初的起源,传说来自于南北朝时的大布村 。大布村民在每年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这几天晚上 , 有“过灯”的习俗,就是每家每户都要派出一个人,手里拿着自制的兔子灯加入游行队伍游行,全部人合在一起就达到了近千人的游灯队伍,旁边还有专人敲锣打鼓、吹唢呐 , 热热闹闹地走街串巷之后,最后聚集在祠堂里 。近期谁家里有喜事的话,兔子灯游行队伍就会主动上门庆贺 , 主人就会拿出早已备好的茶点和酒席,来招待这些庆贺的乡亲们,因为兔子灯象征着吉祥和运气,迎接兔子灯队伍就等于迎接好运 。
大布村“过灯”
兔子灯的制作是较简单的,而且形象萌萌的非常可爱,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 , 这个民俗也因此流传得很广 , 人们普遍都把兔子灯所到之处,看作是吉祥和好运到达的地方 。大布村位于宁都县东山坝乡,直到如今仍然保存着许多祠堂 , 依稀可以看到当年这里的盛景,千年岁月过去了,大布村“过灯”的民俗依然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
兔子灯的传说
关于兔子灯 , 历史上还有一个跟佛家有关的传说,传说在汉朝的时候,佛教文化十分鼎盛,当时的汉明帝也非常相信佛法 。为了弘扬佛法,他下令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寺院里和宫里都要“燃灯表佛” , 意思就是点燃灯火表示对佛的敬意,这也正是元宵节最初“过灯”的起源 。当时在汉朝寺院和宫里点燃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形式各异非常漂亮,而兔子灯就是其中比较漂亮、也比较萌萌可爱的一种 。到了南北朝时,宁都县的人们就把兔子灯扎成母子兔的款式,在祠堂、村里和各家各户巡游,老百姓都把兔子灯视为吉祥和好运之物,觉得兔子灯能带来幸福安康 。
祈求神灵保佑,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种习俗是从唐朝流传下来,唐朝把兔子视为吉祥物,每年到了元宵节 , 家家户户自己做兔子灯 。
上海手工兔子灯一般在新年那段时间比较流行,有迎神接福,祈求神灵保佑的寓意 ,与此类似的有北京中秋节拜兔儿爷也是类似的寓意 。
兔子是神圣 , 洁白的象征,兔子灯表现人们对神圣,对高洁的追求 。兔子也是可爱的 , 人民也会喜欢可爱的动物 。
文章插图
5、中秋玩兔儿爷是什么意思【兔儿爷灯笼起源是什么,兔二爷啥意思?出自何典故?】中秋玩兔儿爷是一种习俗 。“兔儿爷”是北京中秋习俗的代表,到了中秋节,北京街上都能看见泥兔摊 。
兔儿爷是月宫里捣药的玉兔,人们把它艺术化、人格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的造型 。因为,玉兔是神物,为了表达敬意,人们便把这种中秋节的儿童玩具称为“兔儿爷” 。
兔儿爷起源于明末,最初用于拜月 。据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 , 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朝,兔儿爷的制作日趋精致,有头戴盔甲的,有身披载袍的,有背插纸旗或纸伞的,或坐或立 , 形态可掬 。不过 , 这时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了 。正如清人方元鹃《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