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时候油盏灯的油是怎么来的?古时候油灯里的油来自以下几个途径:
(1)植物性油脂,最常见且廉价的是豆油 。
(2)动物性油脂 , 通俗说就是动物的膈肌或其他富含脂肪的肌肉 。
(3)古人对天然表层油气的使用,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的“高奴县出脂水,可点灯,烟多”(大致意思),其实出的“脂水”就是质量较差的原油 。高奴县的“脂水密集区”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延长油矿(一个贫油矿,原油纯度不高) 。
动物的脂肪或植物
文章插图
2、茶盏是什么 茶盏是什么
导语: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 。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 。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 。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 。茶盏是饮茶的用具 。
茶盏 , 可以是饮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显地位 , 古时贵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体现 。对于今人,过去已为历史,而对茶盏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 。因为茶盏因茶而生 。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 。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 , 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 , 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 。茶盏 , 因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尘的青涩 , 变得内敛、深邃;因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缘人的喜怒哀乐;因为茶,岁月不落尘埃 , 它满腹灵性……
时光,让茶盏经历茶,让茶释放出最好的芳华 。这芳华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情感 , 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 。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到了唐代 , 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到了宋代 , 饮茶之风更盛,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 。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当时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把茶和柴米 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 , 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
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 。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将采来的茶叶用 热气炙干,然后趁热捣碎,制成茶饼 。饮用时将茶饼打碎,投入茶臼内研细后,再拿去煮茶 。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 , 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 碗或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 , 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 。《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 , 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 。”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
宋徽宗喜欢饮茶,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 。”《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入黑 盏 , 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 。”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 , 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 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 , 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 。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 , 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 。所谓“好马配好鞍” 。《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 。”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 。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
建盏皆用正烧,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窑,釉在高温中易流动 , 便形成了这美美的“釉滴珠”,又称“釉泪” 。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含铁量较高 。在高温溶烧过程中 , 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 。与华丽的彩绘和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
宋人爱斗茶 茶盏黑为贵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艺术成就也最高 。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 , 并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 。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 。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 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 。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所以又称鹧鸪斑 。
木叶盏以树叶为标本
而艺术效果最为惊人的是江西吉州窑生活的木叶盏,这种茶盏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制作时以天然树叶为标本 , 先对 叶子进行特殊腐蚀处理,去掉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再把它贴在成型的胎体上,然后通体施黑釉高温烧制 。烧成后的树叶呈金黄、浅黄、淡红、淡紫、银白等颜 色,树叶的形状及茎脉有的在黑釉的映衬下清晰可见 。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两叶、三叶 。木叶盏的器型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口径10厘米左右的圆盏,另一种 是稍大一点的斗笠盏 。木叶盏在宋代的名气不及兔毫盏和玳瑁盏,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艺和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后人的重视 , 以至于把它视为吉州窑的极品,因留传至今的木叶盏寥寥无几,因而更显珍贵 , 是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
;
文章插图
3、建盏油滴盏大滴好还是小滴好?判断上品油滴建盏需要满足哪些基本的条件:
1、油滴斑纹大小不一,且清晰可见的为佳,盏内外斑点分布均匀且饱满的为佳 。简单说,可以观察油滴是否能保持卵状而不变形 , 盏内外油滴斑纹均匀分布,要饱满,要有三维立体效果 。
2、油滴斑纹色彩呈现银色,如果带蓝光更好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因为烧制银色油滴盏条件非常苛刻 , 全程需要还原气氛 , 如果还原过了,斑纹难显;如果还原不够 , 银色油滴上会出现脏物感 。所以,上品银油滴需要银油滴比较干净,没有脏物感 。
3、油滴斑纹要有很强的金属感,玻化好,镜面效果佳 。当然不可否认 , 烧制过程是困难的,可是结果却是摄人心魂的美 。
油滴盏的斑纹大小并不是判断其品质好坏的标准 。
应该还是小的一点可能会更加好一些吧,我觉得小的这个使用时间可能会更加的长一些,相对来说更加的好 。
文章插图
4、兔毫盏和油滴盏的区别?兔毫建盏 , 因为胎中含铁量高达9%,在窑中高温时部分铁质溶入釉中,釉层中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 , 当烧到1300℃时 , 釉层流动把铁质拖带成条纹状,冷却时则从中析出一排排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了绚丽的兔毫盏 。油滴建盏,在冷却的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一滴建窑油滴 。总的来说就是花纹的不同,很好区别的,建议题主去搜搜看夫物盏集,蛮多建盏的文章可以看的 。
文章插图
5、建盏养彩到底是物理还是化学反应?其中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
建盏,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建盏多是口大底?。械男稳缏┒罚磺叶辔ψ闱胰ψ憬锨常愀行薜叮ㄋ壮频菇牵?nbsp;, 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 。造型古朴浑厚 , 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 。浅圈足 。形如漏斗状 , 俗称“斗笠碗” 。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 , 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 。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 , 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菇锨常瓜履谑?。浅圈足 。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 。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 , 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 , 挖足浅;造型较丰满 。常见中、小型器 , 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腹下内收,浅圈足 , 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 , 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 。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共4张
鹧鸪斑
特点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从烧成工艺分析 , 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 , 若胎土淘洗太细 , 则器物易变形 。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 , 胎内蕴含细小气孔 , 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 。
想必很多盏友都知道,建盏如果使用时间长了,不日常清洁的话,会形成一层茶叶污垢,但有也会有不少盏友误认为这是他们养出来的七彩宝光 。
建盏养成色彩确实美丽,想把建盏养出彩的想法,绝对没错 。
但是伪七彩可是日常使用清洁工作不到位,形成的问题,是没有喝完或放得时间较长的茶水、或没有得到及时清洗使用过的建盏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
若是只从健康角度考虑,建盏和其他茶盏没什么不同的,不清洗不卫生 。因为长时间不清洗的建盏 , 是霉菌滋生的温床 。
其实不止一个盏友对说过,建盏内壁的茶垢可以在不同角度下发出所谓的七彩光,这是养盏所追求的,不用清理也可以 。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建盏长时间泡茶,毛孔里都是茶垢,势必会附着在茶具的内壁 , 出现卫生问题 。
茶垢大规模的积累也会影响茶叶饮用的滋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盏应该及时清理,不要为了养盏而不洗盏 。
那平时该怎么清洁建盏呢?
简单地说,通常情况下,每天喝完茶,冲洗干净,用沸水除去附着的茶垢 , 正常的水冲洗,自然风干即可 。也可以使用专门的一个茶布 。两三天就进行一个全面的清理,一句话,就是日常清洁和定期清理一样重要 。
那么为什么建盏会养出七彩光?
简单来说,茶汁和釉面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改变里面的分子结构 , 因此色泽出现了变化 。另一方面 , 建盏表面形成了一个折射面,所以反应了“七彩光泽” 。晶体越活跃的釉色,养出七彩的时间也就越来越短 。
许多朋友认为,养盏就是出彩,所以茶盏总是不洗,可以快速的出“颜色”,但这是不健康的自然色 。不仅会容易堵塞气孔 , 影响建盏釉色的呈现,而且还会影响建盏的透气性,损坏盏体 。
因此,养盏要自然,根据釉面的不同,饮茶次数的增多,当然被吸收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润泽如玉的光芒 。当然,建盏更也要适当的休息 。虽然就泡茶来说,不“休息”也行,但间歇使用似乎效果更好 。
建盏养成色彩确实美丽,想把建盏养出彩的想法,绝对没错 。
但是伪七彩可是日常使用清洁工作不到位,形成的问题,是没有喝完或放得时间较长的茶水、或没有得到及时清洗使用过的建盏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
若是只从健康角度考虑,建盏和其他茶盏没什么不同的,不清洗不卫生 。因为长时间不清洗的建盏,是霉菌滋生的温床 。
其实不止一个盏友对说过,建盏内壁的茶垢可以在不同角度下发出所谓的七彩光,这是养盏所追求的,不用清理也可以 。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建盏长时间泡茶,毛孔里都是茶垢,势必会附着在茶具的内壁,出现卫生问题 。
茶垢大规模的积累也会影响茶叶饮用的滋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盏应该及时清理 , 不要为了养盏而不洗盏 。
那平时该怎么清洁建盏呢?
简单地说,通常情况下,每天喝完茶,冲洗干净,用沸水除去附着的茶垢,正常的水冲洗,自然风干即可 。也可以使用专门的一个茶布 。两三天就进行一个全面的清理 , 一句话 , 就是日常清洁和定期清理一样重要 。
那么为什么建盏会养出七彩光?
简单来说,茶汁和釉面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 改变里面的分子结构,因此色泽出现了变化 。另一方面,建盏表面形成了一个折射面,所以反应了“七彩光泽” 。晶体越活跃的釉色,养出七彩的时间也就越来越短 。
许多朋友认为 , 养盏就是出彩,所以茶盏总是不洗,可以快速的出“颜色” , 但这是不健康的自然色 。不仅会容易堵塞气孔,影响建盏釉色的呈现,而且还会影响建盏的透气性 , 损坏盏体 。
因此,养盏要自然,根据釉面的不同,饮茶次数的增多,当然被吸收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润泽如玉的光芒 。当然,建盏更也要适当的休息 。虽然就泡茶来说,不“休息”也行,但间歇使用似乎效果更好 。
在宋代,建盏简洁的器形及变幻莫测的斑纹相结合,形成了建盏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宋人们痴迷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宋人的眼中 , 建盏就是“天下第一盏” 。随着建盏的复兴,很多朋友对于建盏的美,完全没有抵抗力 。建盏可以养出各种绚烂的效果 , 不少养盏高手都能将建盏养得七彩夺目,使每个建盏更具个性,且不失美感 。那么,建盏养出七彩是什么原理呢?
建盏养出七彩: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釉面吸收了茶垢,表面形成一个折射面 , 进而反射出和之前不一样的光泽;另一个说法是茶汁和釉面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铁+碱) , 改变了釉面的分子结构,所以色泽发生了变化 。
建盏的烧制采用氧化烧和还原烧两种方法 , 一般情况下 , 氧化烧容易形成玻化保护层,镜面效果好,表现最明显的是兔毫盏,这种釉色基本是养不出七彩效果的 。而采用还原烧的 , 以油滴盏为例,在釉面修复过程中会形成如毛细血管般的细微气孔,这样茶汤能够渗入釉面,也就有可能养出七彩效果 。
绝大多数兔毫盏以及少部分玻化效果好的油滴是养不出七彩的 , 只有晶体表现活跃的釉色才可以 。宋代建盏多为兔毫盏 , 当然宋人也没有养盏这个说法,选用建盏是因为当时流行点茶,茶沫呈白色,这样建盏的黑釉就能够凸显茶色 。晶体表现活跃,才使养出七彩成为可能,所以能养出七彩的首要前提就是有晶体质感 。
在宋代,建盏简洁的器形及变幻莫测的斑纹相结合,形成了建盏独特的艺术风格 , 深受宋人们痴迷 。也正是因为这样 , 在宋人的眼中,建盏就是“天下第一盏” 。随着建盏的复兴,很多朋友对于建盏的美,完全没有抵抗力 。建盏可以养出各种绚烂的效果,不少养盏高手都能将建盏养得七彩夺目,使每个建盏更具个性 , 且不失美感 。那么,建盏养出七彩是什么原理呢?
建盏养出七彩: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釉面吸收了茶垢 , 表面形成一个折射面,进而反射出和之前不一样的光泽;另一个说法是茶汁和釉面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铁+碱),改变了釉面的分子结构,所以色泽发生了变化 。
建盏的烧制采用氧化烧和还原烧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氧化烧容易形成玻化保护层,镜面效果好,表现最明显的是兔毫盏,这种釉色基本是养不出七彩效果的 。而采用还原烧的,以油滴盏为例,在釉面修复过程中会形成如毛细血管般的细微气孔,这样茶汤能够渗入釉面,也就有可能养出七彩效果 。
【竹节油滴盏是如何制成的,古时候油盏灯的油是怎么来的?】绝大多数兔毫盏以及少部分玻化效果好的油滴是养不出七彩的,只有晶体表现活跃的釉色才可以 。宋代建盏多为兔毫盏,当然宋人也没有养盏这个说法,选用建盏是因为当时流行点茶,茶沫呈白色,这样建盏的黑釉就能够凸显茶色 。晶体表现活跃,才使养出七彩成为可能,所以能养出七彩的首要前提就是有晶体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