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让人流眼泪是一种成功饮食快报

虽然不知道导演的构思和用意 , 但“舌尖2”与“舌尖1”各有特色 , 避免了雷同 , 这样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 。尤其“舌尖2”有人物 , 有故事 。如果说“舌尖1”是视觉、色觉、味觉等物理上美食冲击的话 , 那么“舌尖2”则把精神上、人性层面的东西融入了美食 , 带有精神冲击 , 对纯物理上的美食进行了一定的升化 。
“舌尖”上的报道 , 的确要注重美食的“含金量” , 不能“跑题” , 但太过泛滥的美食 , 难免太腻了 。如果只说美食如何好吃 , 只搅动电视观众的味蕾 , 不说食材的来源、采集过程 , 不揭示美食背后的故事 , 缺少人物和故事 , 则人性、亲情和人文气息 , 显得太单调、太物化 。在美食报道中融入人物、故事 , 适当表达感情 , 更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 , 甚至滋生浓厚的乡愁 , 如此拨动观众的心灵琴弦 , 或者让观众了解另一个群体乃至民族的生活习性、感情世界 , 难道不是让人们更加懂得珍惜和爱吗?之比单纯说“吃” , 难道不是更有精神和内涵吗?就此而言 , “舌尖2”让人流眼泪 , 是一种成功 。

《舌尖2》让人流眼泪是一种成功饮食快报

文章插图
让人流泪也是种成功
@尖刀发言
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 , 在“舌尖1”播出后 , 包括各地电视台在内 , 挖掘本地美食的节目 , 一度呈现“爆棚”之势 。甚至可以说 , 做得并不比“舌尖”差 。正如陈晓卿所说 , “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如果要想单纯获得视觉“饕餮盛宴” , 从网络上去搜索这些美食节目去看 , 同样能够解馋 。但解馋之后呢?
当然 , 让打着美食记录、美食展示旗号的纪录片 , 去承载过多的负重 , 比如把“舌尖”系列拍成《舌尖上的中国人》 , 显然也有“跑偏”之嫌 。原因很简单 , 不管是“舌尖”系列 , 还是其他国产纪录片 , 平衡趣味性、故事性和思想性、艺术性 , 都是无法绕行的课题 。而从一定程度上说 , 不管是类型纪录片的拍摄 , 还是其他关注“变迁中的中国”人与事文艺作品的拍摄 , 我们期待着“舌尖”系列能够更好平衡情怀与美食 , 更期待着所有的常识 , 均能早日常态回归 。
【《舌尖2》让人流眼泪是一种成功饮食快报】让情怀多一些又何妨
@李记
有人直言不讳 , “舌尖2”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人” 。关于美食的纪录片很多 , 而“舌尖1”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 从一部美食纪录片变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 原因就在于它展现的是美食 , 但又不仅仅是美食 , 实际上是以美食为载体 , 来展现无数中国人当下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
而对于观众来说 , 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家乡的美食 , 看到自己家乡的人民生产和制作美食的过程时 , 马上就会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 并且通过这部纪录片来纾解内心思乡却不能近乡 , 不能回乡的或浓或淡的乡愁 , 这才是“舌尖1”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舌尖2”对“人”做了更多的强化 , 那么在节目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 对“食”的展现可能会相对减少 , 所以才让我们觉得它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 , 对美食的展现不够丰富 , 成了“舌尖上的中国人” 。而在笔者看来 , 不管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 它展现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乡愁与变迁 , 都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无数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的故事 。如果说“舌尖1”“让人想家”的话 , 那么《舌尖2》就是“让人更想家” , 作为一部纪录片 , 能够做到这一点 , 也算不容易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