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 , 不仅技术精湛 , 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 ,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 无论是个红萝卜 , 还是一个白菜心 , 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 , 独树一帜 , 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 , 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
第四 , 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 , 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 , 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 , 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 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 , 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 , 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 , 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 , 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 , 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 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 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 , 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 , 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 , 而且反对颠倒季节 , 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 ,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 , 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 , 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 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 , 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 , 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 , 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 , 但未受到重视) 。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 , 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人是“三才”之一 , 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 , 不仅把味道分为五 , 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 , 但二三千年前 , 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 , 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这使人感到荒诞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 , 养阳气也;凡食 , 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 , 这样才能“交与神明” , 上通于天 ,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 , 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 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 , 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 , 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 走“辟谷”的境界 。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达者也 。至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 , 合乎度 。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 。“和”也是烹饪概念 。《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 , 惟尔盐梅”的名句 , 意思是要做好羹汤 , 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 , 以此比喻治国 。《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 , 指出“和”不是“同” , 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 , 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 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 , 尤其如此 。
相关经验推荐
- 道家养生饮食 日本养生饮食
- 养生饮食知识 养生饮食照片
-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与养生 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
- 20160615饮食养生汇目
- 四季饮食养生论文 道教饮食养生论文
- 湖北饮食养生汇 饮食养生汇刘仪伟
- 夏天学会科学减肥不伤身 推荐一至七食模式轻松控饮食
- 减肥饮食小贴士
- 中医增肥疗法
- 营养师为你指出5大减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