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是明朝大将,官至总兵,历镇延绥、蓟州、辽东、山海关,威名远扬,被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师”,后于萨尔浒之战中阵亡 。被尊为“太师”的杜松,为何会在萨尔浒全军覆没?
文章插图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初五,大明十万精锐在辽东大雪中誓师出征,兵分四路朝着刚扯旗自立的后金努尔哈赤杀去 。其中最精锐的左翼中路军杜松部,表现更是迷之自信,连锁拿努尔哈赤等人的几十副枷锁囚车都提前备好 。行军路上的豪言更震天响:“吾必生致之,勿令诸将分功也”——努尔哈赤咱们抓定了,可别叫别人抢了去 。
而作为左翼中路军主将的山海关总兵杜松,那更是自信到爆棚,出征后就狂飙突进,朝着努尔哈赤的要地界凡城猛冲 。三月初一大军强渡浑河时,喝饱了烈酒的杜松总兵,赤裸上身手提大刀,带头淌过寒冷刺骨的浑河水 。在齐马腹深的河水里,这位露出满身伤疤的悍将,一声笑骂更叫将士们跟着燃:“入阵披坚,岂壮夫事?”
此时此刻,距离那场爆发在黄昏,大明左翼中路军全军覆没的“萨尔浒之战”,已经不到半天 。距离大明四路大军三路覆没一路溃逃,吞下四万五千将士阵亡的苦果,也已不到四天 。
但是,在惨败之前,大明军界的将士们,几乎没人怀疑杜松总兵的必胜豪气 。因为敢在冬天里裸身淌水的杜松,不但是个总兵里难得廉洁奉公的硬汉,更是个专打硬仗恶战的传奇英雄 。
这位有着“杜黑子”绰号的榆林汉子,早年以舍人身份从军,作战时喜欢举起漆黑的手臂,扛着大刀乱砍,三十年里历经多次血战,一刀刀杀到总兵的高位上 。而且,虽然《明史》里说杜松“刚愎使气”,也就是脾气不好,但他绝不是只知傻打的莽夫 。其最拿手的打法,就是远程奔袭 。
万历四十三年时,他就曾率轻骑一箭穿心,把嚣张的鞑靼火落赤部杀得七零八落 。凭这有勇有谋的风格,他三十年里百战百胜,吃够了他血亏的蒙古各部落,甚至还送他一个尊称:杜太师 。在杜松之前,上一个享受到这“太师”荣誉的明朝边将,就是嘉靖年间多次痛击鞑靼,甚至被写入京剧《困城》的传奇英雄马芳 。
文章插图
杜松为何萨尔浒之战败军身死?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隆庆元年册封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为顺义王,在边境开展贸易以来,明朝西北边陲,就进入了长期和平阶段 。从俺答汗到他儿子黄台吉,两代顺义王都很好的履行了职责 。所谓“东自海台,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 。和平,持续了二十多年,杜松在这个时期,是不可能有什么表现的 。
直到万历十八年以后,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图谋将势力扩大到青海,开始窜犯边境,明朝集中大军到西北,开展了长期的战争,不过主战场在青海,杜松应该就是作为偏师,在陕西边境出击沿边的蒙古部落,作为牵制 。
明朝因未失养马之地,骑兵一直保持着一定战斗力,其中精锐浑身裹甲,非孱弱的宋代可比,那时候蒙古人已经严重衰落,除了扯力克的直属精锐外,大多数部落武装不过是装备不起铁甲的牧民,在武装到牙齿的明军九边铁骑前,战斗力着实堪忧 。
因此说“敌人畏之”是真的,但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敌人 。杜松也正是靠这些不厉害的敌人获得了战功和威名:“由舍人从军,累功为宁夏守备 。”
蒙古大型部落首领手下一般会有一些装备精良的常备兵,但大多数蒙古骑兵只是平常的牧民,虽然骑术好,也不过就是持弓轻骑兵而已,很难和明军甲骑正面争锋 。一旦遇到厉害的敌人,杜松立刻就暴露出其有勇无谋,难堪重任的缺点 。
相关经验推荐
- 大明首辅杨士奇是明朝五朝元老 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 杨士奇为何能历经五朝 受到重用?
- 明朝国力强盛为何不收复西域地区?明朝是如何从经营西域到最后放弃西域的?
- 明朝大将袁崇焕冤死之谜,到底是谁害死了他
- 还镯救人
- 唐赛儿与林三的故事
- 赵士扬罚知县
- 盘点明朝多位皇帝死亡的真相
- 如果崇祯皇帝逃往南方,明朝能否有机会翻盘
- 胆敢杀明朝的使臣,这位日本亲王为何这么大胆
- 张居正是明朝最贪吃好色的大臣,证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