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八旗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超越明军的?八旗兵战斗力的趋势变化过程 从打谁都打得过到谁都打不过 八旗军队经历了什么?

八旗军是八旗制度下的军队,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 。清朝初期的时候,八旗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是一支极为骁勇善战的军队 。但是在清朝的后期,为什么这支部队变得那么的软弱,不堪一击了呢?

【明末的八旗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超越明军的?八旗兵战斗力的趋势变化过程 从打谁都打得过到谁都打不过 八旗军队经历了什么?】
明末的八旗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超越明军的?八旗兵战斗力的趋势变化过程 从打谁都打得过到谁都打不过 八旗军队经历了什么?

文章插图
万历朝后期,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部众不足百人的家底起兵,借复仇之名展开了一统女真各部的事业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麾下部众,以原有的牛录制为基础编为黄、白、红、蓝四旗 。十四年后,努尔哈赤又吞并了哈达、辉发、乌拉、叶赫等部 。原有的四旗编制不再足以容纳新增的部众,于是,他又新添了四旗 。这扩充的四旗是在原有的旗帜边上镶上不同颜色的边条 。其中,黄、白、蓝三种颜色旗帜上镶的是红边,原来的红旗边上镶白边 。就这样,努尔哈赤麾下的部众遂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八旗" 。
实际上,与后世印象中的不同,八旗在清军入关前并非是完全的军事化组织 。当清军还在与明廷抗衡时,八旗是一个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究其源起,八旗的模板本就是起于女真人曾经在打猎集结的一种临时生产组织 。在建立"旗"这一制度之前,尚且处在氏族部落阶段的女真各部有一种名为"牛录"的打猎组织 。在围猎季节,各家出箭一支,每十个人选一个总领称为"牛录额真" 。
打猎结束后,这一临时组织就解散,各回各家 。随着部落的不断壮大,这一组织渐渐成为了努尔哈赤组建军队的基础 。起初,努尔哈赤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 。这个固山,就是一个出战的"旗" 。
由此可见,在八旗刚刚组建的时候,其总兵力不过6万人 。而且,这六万人出则战,入则耕 。此外,战时的所有兵甲器械需自备 。同理,各旗各部的指挥官也是该旗内的父母官 。如作战时的牛录额真,也是本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在这一军、政合一的制度之下,将领对于麾下的士兵有足够的熟悉 。因此,在作战时,各部之间也能做到有效的配合 。
此外,在定下八旗制度之后,努尔哈赤还定下了一整套的赏罚制度 。最简单的,在战场上"攻城破敌之后,功罪皆当其实:有罪者,即至亲不贯,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仇怨不遣,必加升赏 。"如此一来,努尔哈赤的部众才建立起了组织性 。跟直观印象相反,起兵之后的努尔哈赤并非依靠着部众们原就彪悍的战斗力一马平川 。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 。在战场上,部队的组织性往往决定着长期的执行力、战斗力 。而士兵们原本的单体素质,虽能决定一时的胜败,但却不能保持长久的战斗水平 。
在万历十三年四月,努尔哈赤再征哲陈部 。临阵时,他的宗亲札亲和桑古里卸下身上的铠甲,准备逃跑 。若不是他本人出面喝止,此役应该就是他折戟之时 。随着部众的壮大,仅凭着首领一人的威严肯定难以影响至每一位部众 。于是,部队的组织性成了他所要考量的首要问题 。
如此,八旗制度便应运而生 。可以说,就从部队的纪律性、组织性来说 。明末的明军与之相比,已是高下立判 。抛开明清两军的对垒,部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对全局的影响,还有不少其他例子可见 。国人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数十年前神州大地上的两军对垒了 。同《亮剑》中所表现的那样,彼时的王耀武面对部众的溃败,不禁感慨道:"老子5万多人,3天时间就被消灭光了,就是放5万头猪,3天也抓不完啊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