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过的东西,现在已经很难吃到了童年记忆中的美食( 二 )


尜汤 北方农村种植玉米非常普遍 , 玉米自然也就成了老百姓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 玉米俗称“棒子” , 口感比较粗糙 , 怎么改善它的口感 , 做出好吃的食物来的确要费一番脑子 。 尜汤就使得一些不爱吃棒子面儿的人消除了抗拒心理 , 在今天以吃五谷杂粮为时尚的年代 , 它应该有用武之地 。 尜汤的做法很简单 。 把新鲜的棒子面儿加水 , 和成稍硬点儿的面团 。 这里特别提一下 , 我们这里用棒子磨面的时候都要加入一些黄豆 , 这样做出来的面食更香甜 。 把面团拍瓷实 , 切成一厘米厚的片 , 再切成一厘米大小的菱形块 。 为什么叫尜汤?因为面块是菱形的 , 中间大 , 两头小 , 故此得名 。 把切好的面块放在盆里轻轻摇晃 , 目的是让面粉沾在面块上 , 省得下锅后煮成一锅粥 。 然后放到沸水中 , 加入食盐 , 起锅前放入葱花 , 出锅后淋入香油 。 其特点是:面块细腻 , 汤清味浓 。 我和爸爸、妈妈都爱吃 , 可弟弟一口都不吃 , 只要做这个饭他肯定牢骚满腹 , 可见众口之难调 。 山芋 山芋 , 又称“甘薯”、“地瓜”等等 , 很常见的东西 , 产量特别高 , 价格也很低 , 我小时候才卖几分钱一斤 。 爸爸、妈妈都爱吃山芋 , 甚至成顿吃 , 平时吃饭也要热上几块 。 山芋一般溜着吃 。 把山芋洗净 , 大块的要切一下 , 容易蒸熟 。 放到锅里 , 倒入少许水 。 还可以在锅边上贴几个棒子面儿饽饽 , 饽饽要厚一点儿 , 因为山芋很费火 。 只要家里溜山芋 , 我肯定满肚子不高兴 , 因为我不喜欢成顿地吃山芋 , 尤其是棒子面儿饽饽都沾满了山芋的味道 , 很难吃 。 看看爸爸、妈妈吃得津津有味 , 我感到不可思议 。 不过 , 我也不是对山芋完全抵触 , 也会吃上一点儿 。 特别是放凉的山芋 , 更甜更糯 , 好吃极了 。 为了让山芋更甜 , 我总是挑出一些大块儿的山芋放在窗台上晒太阳 。 我想这个原理大概就是淀粉在阳光的作用下转化为糖分了吧 。 我记得有一次深秋在地里放羊 , 捡到一块秋收时遗漏了的山芋 , 吃起来竟然有很浓的酒的味道呢!煮熟的山芋还可以晒成山芋干儿 , 大伯家每年都晒 , 我经常上他们家房顶上偷吃 。 山芋晒到半干不干 , 还有一些发软的时候最好吃 。 山芋干儿完全晒好后很硬 , 吃的时候最好先用热水浸泡一下 。 冬天的时候可以把煮熟的山芋放在室外 , 经过一宿后冻得硬邦邦的 。 吃时还带着冰碴 , 很爽口 。 有时上学带一个 , 课间当零食吃 。 山芋还可以做山芋粥 。 把山芋切成块 , 与棒子面儿一起加水煮 , 稠稠的 , 香甜可口 。 我尤其爱吃锅边上结的锅巴 , 更甜更香 。 小时候每年冬天几乎天天早晨都要做山芋粥 , 百吃不厌 。 工作以后我也尝试着熬了几次 , 但山芋都不怎么甜 , 更没有了当年的锅巴 , 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 山芋另外的吃法就是做成淀粉和粉条 。 淀粉又叫“团” , 做法是先把山芋洗净 , 再用车拉到加工点 , 用机器打成泥 。 院子里用砖头垒起一个大池子 , 里面铺上塑料布 , 防止漏水 。 把山芋泥放到桶里 , 加入一些水 , 搅拌均匀 。 用白布裁成方形的包布 , 用绳子挂在吊起的横梁上 。 把山芋泥倒入包布中 , 用力摇晃 , 淀粉随着水就漏到下面的池子里 , 山芋渣则留在包布上 。 山芋渣可以喂猪 。 沉淀一个晚上 , 第二天把池子里的水放掉 , 白白嫩嫩的山芋淀粉就做好了 。 把淀粉取出来 , 晒干 , 就算全部完成了 。 每年爸爸都要把大部分山芋做成淀粉 , 到集上去卖 。 淀粉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粉条 。 把淀粉加水和成泥状 , 要稀一点儿 。 架起一口大锅 , 烧上水 , 把一团淀粉放到漏勺里 , 用一只手捶打端着漏勺的手腕 , 淀粉就从窟窿里一条一条地漏了下来 , 落到沸水里 。 煮熟后用架子晾晒 , 晾到一折就断的程度就可以收起来了 。 淀粉是白色的 , 粉条则是黄色的 。 猪肉炖粉条非常好吃 , 是北方人的最爱 。 还可以把粉条制成焖子吃 。 淀粉如果加上水、食盐、葱花 , 打匀 , 上锅蒸 , 和焖子差不多 , 也很好吃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