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华为也入局咖啡赛道,一标咖啡能跨界成功吗?( 三 )


除此之外 , 华为做咖啡还有以下几个优势:
1、管理层面的优势
华为有多种管理文化 , 其中就包括狼性文化、军队文化、创新文化等 , 每一种管理文化都是在过去的业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 战力强悍 , 紧扣一线市场需求 。
而且 , 华为在人才引进层面的赛马文化、岗位轮换制度 , 也非常适用于餐饮赛道 。
2、数字化独特优势
数字化是当下咖啡赛道的加速器 。
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 , 数字化将在咖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不管是星巴克这样的传统咖啡巨头 , 还是Tims咖啡这样新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 , 以及瑞幸咖啡等天然就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咖啡品牌 , 甚至是一些咖啡创业企业 , 无不非常重视数字化 。
华为作为全球5G的引领者 , 电子智能科技的先驱企业 , 数字化是品牌最核心的优势 。 在华为管理和数字化的赋能下 , 一标咖啡兴许会创造新的“咖啡奇迹” 。
不过 , 跨界入局一个新赛道毕竟是一个从0-1的过程 , 即便巨头如华为 , 也免不了存在专业度不够等问题 , 甚至可能会陷入强者思维里面 。 一标咖啡的未来到底如何 , 这需要等待市场的验证 。
04
结语
你发现没有 , 咖啡茶饮赛道 , 是品牌跨界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方向 , 像是娃哈哈、同仁堂、中国邮政、狗不理包子、万达等等 , 都先后宣布进军咖啡奶茶赛道 。
不过 , 这个看似进入门槛很低的赛道 , 实际上运营难度很高 , 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门店管理等等 , 都是专业活儿 。
而且这个赛道竞争惨烈 , 里面的专业选手都已经进入了刺刀见红的阶段 , 这些跨界来的品牌很难拼得过 。
像最早入局的娃哈哈 , 在今年关闭了北京首店 , 很多加盟商称亏损严重 。 同仁堂开出的咖啡馆 , 被吐槽像药店 , 开店数量一直在10家左右徘徊 。
还有中国邮政的奶茶店和咖啡店 , 目前也还处于试水阶段 , 离稳定盈利还早 。 这其实是品牌跨界的常见问题 。
那么 , 什么样的品牌跨界更容易成功呢?我认为 , 主要是看有没有可迁移的点 , 包括粉丝、场景和品牌核心价值 。
一是粉丝可迁移 。
比如 , 李宁的粉丝同时也是咖啡的主力消费群体 , 他们愿意喝“宁咖啡” 。
不过 , 我最近看到茅台官宣卖冰淇淋 , 据说冰淇淋的配料里会含茅台酒 , 这听起来就有点匪夷所思 。
茅台的主力消费群体 , 是上点年纪的大老爷们 , 而冰淇淋的主力消费群体 , 是年轻女性和孩子 , 我是实在想不出这两个群体能有啥交集 。
相反 , 一代神车五菱宏光卖冰淇淋倒是不违和 , 女孩儿们开着五菱mini吃着五菱冰淇淋 , 是路上的一道风景 。
二是场景可迁移 。
比如 , 去万达影城看电影的时候 , 顺便买杯“万茶”很自然 , 奶茶和电影搭档更配 。
而中国邮政卖奶茶就有点违和 , 几乎不会出现我去邮局寄封信 , 顺便买杯奶茶的场景 。
手握5万家网点 , 这是中国邮政的渠道优势 , 但从场景上 , 它并不比一家普通奶茶店更吸引人 。
三是品牌核心价值可迁移 。
比如 , 蒙牛卖冰淇淋 , 我们会觉得天经地义;如果有一天星巴克做新式茶饮 , 我们大概率相信他家的茶不会太难喝 。
而狗不理包子卖咖啡 , 霸王洗发水卖凉茶 , 消费者可能就拐不过弯来:包子味的咖啡和洗发水味的凉茶 , 好喝吗?
品牌核心价值是否可迁移 , 决定了你在跨界时 , 能不能借助人们大脑里的“自动驾驶”功能 , 自动被说服 。
如果可以 , 你就省去了一大笔广告说服成本 。 如果品牌核心价值不能迁移到新领域 , 甚至与人们固有的“自动联想”相冲突 , 那很有可能事倍功半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