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华: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适合量化投资,也为系统化投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机会


范华: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适合量化投资,也为系统化投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机会

文章插图

范华: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适合量化投资,也为系统化投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机会

文章插图

范华: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适合量化投资,也为系统化投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机会

文章插图


近日,以“回归本源 服务实体”为主题的“全球大资管与量化投资论坛”通过线上成功举办,多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权威专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同时,在论坛上“中国基金风云榜”和“全球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年度回顾”正式发布 。本次论坛在清华五道口云课堂、《清华金融评论》金融微课堂、学说、凤凰网财经、和讯网、金融界、全景网、搜狐财经、同花顺、万得3C、新浪财经、中证金牛座等平台同步播出 。

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拟任)范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金融科技的应用已融入到资管行业的整体业务周期中,并带来了资管价值链中端到端的赋能,助力提质增效,拓展业务能力 。我国的量化投资已有近20年的历程,行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目前数字化和科技化在投资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之一,产生了自上而下决策为主的宏观配置型策略、自下而上决策为主的微观选股策略以及股指期货为主的套利策略 。她认为,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适合量化投资,也为系统化投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机会 。系统化投资是通过科技赋能可以实时跟踪和修正大量投资标的的风险回报和预期 , 并在日常管理中进行量化的绩效归因,科学分析、评估投资业绩,还可以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及时进行压力测试 , 做好预案 。
【范华: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适合量化投资,也为系统化投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机会】(视频为范华发言)
各位尊敬的嘉宾、同仁们,大家新年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有机会与各位共同探讨科技赋能资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几乎已经融入到资管业务的整个业务周期,包括投资研究、交易执行、风险管理、运营合规、客户服务等等,带来资管价值链端到端的赋能,助力提质增效、拓展业务能力 。据麦肯锡研究分析,早在 2018 年,全球范围内,就已有超50%的资管公司开始推动数字化实施 。全球的金融巨头们更是特别重视在科技上的投入 。以贝莱德建信理财母公司贝莱德集团为例,近年来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逐年增长,2021年 , 集团在科技上的投入超过约5亿美元[1] 。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已逐步成为资管行业的共识 。今天,我想主要从投研的角度,分享一下数字和科技如何共同为投资赋能 。
1969年,美国人爱德华.索普(Edward O. Thorp)发明了科学股票市场系统,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化投资基金——可转换对冲合伙基金;1971年 , 美国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发行了第一只指数基金 , 推动量化投资逐渐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方法;1988年,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成立了大奖章基金 , 从事多策略和高频交易 , 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开展投资交易,通过数据本身和严格的统计检验来预测趋势和形态,取得了傲人的业绩;截至2021年底 , 全球对冲基金资管规模排名显示,量化型基金强势包揽了前8名 。而在 2004 年,前 9 名都是主动型基金,仅一个量化型基金占据了第 10 名的位置 。
量化投资在海外的成功给中国市场带来了启示 。我国的量化投资时代开启于2004年 。量化投资近些年更是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 是目前数字化和科技在投资中应用的较为广泛的一个典型 。据不完全统计 ,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公募量化基金约2,941 亿,指数型基金规模约1.3万亿 。证券类私募基金中,量化产品规模接近16,100 亿、规模占私募证券类产品比为24.83% 。同时 , 2021 年,A 股单日交易量频频突破万亿,据市场各类主体预估,量化在其中占比约为20%-30% 。[1]量化投资在我国发展近20年,已经产生如全天候策略、宏观因子模型策略等以自上而下决策为主的宏观配置型策略,又如多因子选股、基本面选股等以自下而上决策为主的微观选股策略 。此外 , 还有以商品期货、股指期货等为主的套利策略 。多样化的策略为投资人提供了从beta到纯alpha,从股债到另类资产、多资产等的丰富投资选择和机会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