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浸泡的时间是随“臵茶量”而定的,茶叶放得多,浸泡的时间要短,茶叶放得少,时间就要拉长 。可以冲泡的次数也跟着变化,浸泡的时间短,可以多泡几次,浸泡的时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一定减少 。
3.依上述“臵茶量” , 第一泡大约浸泡一分钟可以得出适当的浓度,第二道以后要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增减时间,以下是几项考虑的因素:
a 。揉捻成卷曲状的茶 , 到第二道、第三道才会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第四道以后才逐渐增加浸泡的时间 。
b 。揉捻轻、发酵少的茶 , 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后浓度增加已趋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 。
c 。重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的更多 。
d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出很快 , 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的更多 。
e 。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 , 往后愈多道应增加愈多的时间 。
4.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应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浸泡时间,细碎多者参考上条d款;紧压程度低者参考上条a款;紧压程度高者,茶叶因浸泡才逐渐松散,所以时间宜长,并依舒展程度调整之 。
5.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颇长(如20分钟以上) , 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酌量缩短,若属二、三道 , 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 。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臵2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需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 。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 , 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
6.练习时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汤,检测自己一壶茶泡了四、五道以后,茶汤浓度是否控制得稳定 。后面几道茶汤的颜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现象,若是同样的汤色,滋味反而会显得不足 。
7.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能代表该种茶的品质,如果时间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分的物质溶出 , 较难反映该种茶的真面目 。二、三道以后,茶叶已被泡开 , 较无此顾虑 。
8.第一道浸泡的时间要在一分钟以上,那浓度太高、太低怎么办?以“臵茶量”来调节 。这样得出来的“臵茶量”在冲泡数道后 , 茶叶舒展开来还不致于挤在壶内伸展不开,茶叶挤在壶内太密,会有是不实际的 , 因为放太少,泡一、二道就要换一次茶叶,不方便 。
【茶壶怎么泡茶】 9.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可以使用向前读秒的计时器,凭直觉判断容易有误差 。但盯着计时器看 , 好等时间一到赶快把茶倒出,也显得太不可爱了,泡茶还要是用心 , 时钟只是辅助工具而已 。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