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特色的京族哈节文化


极具特色的京族哈节文化

文章插图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和民俗,在京族 , 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节了 。在节日中 , 京族人民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的哈节是京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历史起源
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 。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 , 信奉海神 。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
“哈”是京语译音 , 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 。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 。目前在广西京族三岛广为流传的传说是:传说四、五百年前 , 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 , 在此吃人翻船,兴风作浪 。
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 , 搭船过海 , 船驶到蜈蚣精洞口 , 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头部漂流至越南成为氵万柱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
主要活动
哈节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 , 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非常热闹 。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 其建筑形式古朴、美观、繁简各异 。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 。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
较大型的哈亭内,祭祀场地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坐席,这是专供村里辈份最高、为修建此哈亭和筹办哈节捐资捐物者所设立的 。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功绩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 。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 。节日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
1.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 , 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 , 把神迎进哈亭 。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 。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 , 为“哈头”筹办祭品 。)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 。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八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
2.祭神
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 。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 。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
3.入席听哈
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 , 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 。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 , 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 , 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 。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 。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 。“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 , 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