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共享赛道,沉浮跌宕又一年( 三 )



关于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讨论
在2021年 ,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从1元涨至4元”、“共享充电宝告别亿元时代”以及“共享充电宝又集体涨价了”的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 引发消费者的质疑 , “前期低价占领市场 , 用户习惯一旦养成 , 资本就开始收割了 。 ”
而根据锌刻度此前报道《共享充电宝需要美团这个“搅局者”吗?》所提到的 , 除去个人喜好问题 , 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通常会以价格、知名度、还取便捷度等因素来决定 。 因此 , 用户难以产生对某一品牌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粘性 , 一旦涨价超出心理预期 , 用户则会用脚投票 。
更何况 , 自上而下的监管也让涨价这条路行不通了 。


2021年6月 , 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核心玩家都被约谈 , 8月30日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 , 已对这几家共享消费品牌的426万台机柜进行整改 , 最高价格机柜占比不超过1% 。 价格涨势得到遏制 。
涨价不成 , 只能另寻出路 , 怪兽便卖起了白酒 , 竹芒科技则推出了口罩机等新智能硬件 , 小电则曾在招股书中透露 , 计划通过提供to B数字营销服务的模式 , 挖掘已合作商户的潜力 。
不过 , “小竹兽”的第二条腿成长起来 , 充电宝这条腿还能否支撑得住 , 也尚还是个问号 。
关键词3共享办公
死而复生 , 鼻祖上市 , 星巴克追风 。
回顾了TO C端的两大主要赛道 , 目光则可以转向TO B的赛道 。 目前 , 在共享经济领域比较热的TO B赛道 , 非共享办公莫属 。
锌刻度《共享经济的今天:从勇敢者的游戏 , 到潜心者的竞技?》一文曾提到 , 2016年底 , WeWork已在全球34个城市管理着111家共享办公空间 , 成了共享办公领域的独角兽 , 甚至被孙正义称为“下一个阿里” 。
尽管在2019年惨遭了滑铁卢 , 并一度被质疑能否活下去 , 但WeWork在疫情后的市场环境中突出重围 , 收获了新一批大企业增长业务 , 且成为了国内共享办公龙头优客工场等中国“小弟”追逐的对象 。
至于今年 , 早在3月29日便有消息称 , WeWork将与SPAC公司BowX Acquisition Corp合并 , 完成公开上市 , 估值为90亿美元 。 而在2021年 10月 , WeWork终于登陆纽交所 , 成为行业内第二家上市企业 。
值得注意的是 , 据爱企查 , 虽然早在2015年WeWorkChina就已创建 , 但2020年9月 , WeWork中国板块业务才全面本土化 , WeWork中国品牌正式成立 。

在2021年 , WeWork中国则依托“社群”玩出了不少新花样——通过共享办公的方式重视社群的搭建 , 采取重资产、重运营的方式 , 凭借“打造创业社群”的理念 , 打造出上海威海路696号、北京坊等代表性共享办公空间项目 。
2021年9月27日 , WeWork中国还与豆瓣联手打造的线下联合文化空间“城市会客厅”正式亮相 , 通过将线上社区尝试“移植”到线下空间 。
不过 , 2021年11月 , 美国共享办公巨头Wework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财报 , 公司今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8% , 净亏损8亿美元 , 虽然和去年同期相比亏损有所减少 , 但是整体业绩仍不乐观 。
一路亏损 , 与共享办公“重资产”的模式密不可分 。
事实上 , 国内共享办公第一股优客工场也面临同样的亏损难题 。 据其招股书显示 , 优客工场2017年净营收为1.67亿元 , 2018年为4.49亿元 , 2019年前三季度为8.75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3.73亿元、4.45亿元、5.73亿元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