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


文艺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

文章插图

文艺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

文章插图

文艺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

文章插图


中国社会似乎对于中年人一直有着别样的期许和要求,文一点说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俗一点讲是“上有老下有小”,总之是区隔于小和老,要负担起责任和义务,因而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中年人的形象都略显沉重 。近年来 , 愈发丰富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中密集且大量地关注了中年人这一群体,并且几乎每种剧集类型都有涉及 , 比如都市情感剧《我们的婚姻》《第二次拥抱》,讲的是中年人的情感婚姻故事;《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等职场剧,诉说的是中年人的职场问题;《小敏家》《小舍得》《小离别》等家庭伦理或育儿剧,则讲述的是中年人家庭的代际和教育问题……乃至还有采用荒诞样式来表现所谓“中年危机”的《张卫国的夏天》和《我是余欢水》等……
文艺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

文章插图


这些大量聚焦或表现中年人的电视剧,延伸进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剧之中,说明中年群体是生产和接受的重要题材 。只是这一群体的困境在近年来被不断地放大和渲染,不断引发讨论 。表现并关注中年群体及其生活,尤其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固然无可厚非且极为必要;然而大量的主打中年群体的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却并没有缓解或解决这一群体的问题,反倒不断地制造焦虑,愈发一地鸡毛为受众所诟病 。这说明不同类项电视剧对中年人及其生活的声画表达落入了窠臼或一种误区,亟待进行创作调整 。
【文艺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从苦难到焦虑:时代症候的年龄表达
如果我们简单地将中年题材电视剧在时间上以新世纪为界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大体而笼统上总结出,新世纪前、改革开放初期中年题材电视剧的最大特征是“苦难”叙事,而新世纪之后尤其是2010年代以来的中年题材电视剧则将叙事诉诸于“焦虑” 。这种叙事特征的集合,是有其大的社会背景支撑的 。比如中国最早的流行剧《渴望》就是苦情戏的代表,还有诸如《蹉跎岁月》等,主要聚焦在中年群体的生活与情感上的彷徨和苦难,实际上是以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的悲苦,宣泄观众群体在一个特殊年代所遭受的创伤,从而释放在现实生活中所隐匿的伤痛和失落,并也通过主人公们坚韧和传统的美德来转化为生活的信念和情感上的慰藉 。
而介于这两个时间段之内的聚焦于中年题材的电视剧,则逐渐由苦难向焦虑过渡 。这是由于过度的苦难叙事既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不符合社会主流观众群的诉求 。这一时期表现中年人的电视剧相对较好地把握了苦难与焦虑之间的平衡,也是现实主义中年题材创作中,精品迭出的年代 。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浪漫的事》《空镜子》等这些我国电视剧史上比较经典的电视剧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些电视剧虽则也叙述苦难和生活的磨折 , 但苦难和磨折乃至对于生活的焦虑,都不是最为主要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生活的朴素且感人的认知 , 以及安贫乐道乃至对于传统的道德价值在商业化的冲击之下的坚守才是主要的 。
文艺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

文章插图


而步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代以来 , 市场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 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年人所面临的生活各个方面的困境被以焦虑化的叙事密集地呈现出来 。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比如《孝子》,针对子女的教育,如《小舍得》《小别离》《虎妈猫爸》等,针对中年人自己的情感和职业,如《我的前半生》《第二次拥抱》等等,都将竞争和社会发展从而施压在每个中年群体之上的各种压力,以自我焦虑并使观众焦虑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上有老下有小”以最尴尬和痛苦的形式得以表现 。这种社会压力和矛盾以及情绪 , 在中年题材电视剧中的密集展现,呈现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更多的是一种悬空且夸张式的戏剧渲染 。量多且单一的焦虑叙事,在传播效果和社会接受上,都起到了一定的负面的效果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