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花卷茶是36.25

千两茶为什么是72.5斤而不是62.5斤?从古代一直到明清时期,一斤的进制都为十六两 , 古时的一斤与现在的一斤在重量上则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国学工具》的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 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0克、250克、663克等,明清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见附表) 。安化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是清.同治年间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的,按一斤为十六两计算,那时千两应为62.5斤 , 如果按明清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计算,那时的62.5斤相当于现在的36.875公斤(73.75市斤) 。如果按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80克计算 , 那时的62.5斤正好相当于现在的36.25公斤(72.5市斤),与现在生产的千两茶净含量一致,这说明千两茶的净含量的历史由来是正常的衡制变化 。
花卷茶始名"百两茶",即一卷(支)茶,净重合老称一百两 。后来发展成"千两茶" , 即一卷(支)茶,每支净重为老秤一千两 。白沙溪牌花卷茶有三种规格:十两茶(362.5克/支),百两茶(3.625千克/支),千两茶(36.25千克/支) 。一般千两茶长约1.5米,围径约60厘米 。部分花卷茶茶身内部生长着一种"菌花" , 现已经被证实为"冠突散囊菌" 。花卷茶的生产在原料选择上需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程序,在加工上需经其绞、压、跺、滚、锤工艺,以蓼叶裹胎,外包棕片,再用竹篾捆压箍紧,呈圆柱形状 。
###其它资料参考###属于湖南黑茶中的“三花” 。三花指的是“千两茶、百两茶、十两茶”,千百十两茶历史上叫“花卷茶” , 因当时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36.25kg),故又称“千两茶” 。过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优质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筑造成圆柱形,高147厘米,直径20厘米 , 做工精细 , 品质优良 。
###其它资料参考###安化千两茶的话,是色泽黑褐 , 圆柱体形,压制紧密,无蜂窝巢状,茶叶紧结或有“金花”,橙黄或橙红,纯正或带松烟香、菌花香,十年以上安化千两茶带陈香味,醇厚,新茶微涩,5年以上安化千两茶醇和甜润,深褐,尚嫩匀,叶张较完整
###其它资料参考###【为什么花卷茶是36.25】这种茶很稀有 , 味道醇香浓厚~~~千两茶有“世界茶王”之称,何以享有如此美誉?分析起来,原因有三 。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 。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 , 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 。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 。另外,安化境内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 , 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 。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第二 , 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序 。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 , 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 。用篾也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 。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 。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 。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二十多道工序 。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 。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 。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 。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第一支千两茶出现于140年前的清同治年间,它的前身为百两茶,最初产于清道光年间,千两茶和百两茶及其系列产品统称为花卷茶 。一支标准的千两茶净重约36.25公斤,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 ,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人们称它是“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本文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