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宋高宗并不是没反对,他也是有反对的 。比如他告诉宋孝宗,武将缺乏 , 由张浚来当北伐统帅不行(“毋信张浚虚名 , 将来必误大计 , 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 。”)比如他认为北伐时机不成熟,要再等一等(他对宋孝宗说:“等我百年后再北伐吧 。”)
不过,大家也可看出 , 宋高宗这种反对是轻描淡写的,批评了等于没批评 。
(宋高宗画像)
【宋高宗刚把皇位禅让给孝宗,孝宗就积极北伐,高宗为何不反对】那么,是不是因为宋高宗已经当太上皇了,他把宋孝宗没有办法了呢?
显然不是的 。首先,宋高宗之所以愿意把皇位禅让给孝宗,就是因为他通过长期考察,看出了孝宗很听他的话 , 才会这样做的 。其次 , 不仅孝宗很听高宗的话,朝中大臣也一直很听高宗的话 。孝宗每次提拔一个朝臣,都会首先带到高宗那儿谢恩 。第三,我们从孝宗当皇帝时实际的做法,也可看出,孝宗和朝臣都是很听话的 。孝宗之所以庙号“孝”,就是一个证明 。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高宗并没有强烈反对北伐 ,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北伐还是一种怂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 , 宋高宗不会强烈反对 。他要是强烈反对,不就意味着他坐实了“偏安江左,苟安求和”了吗?对于已经退休的高宗来说,难道他不考虑自己的历史地位?难道他愿意后人天天指着他的画像骂他?
实际上,高宗并不是不想把金国摆平 。当初之所以不惜杀掉岳飞和金国讲和,所考虑的无非就是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旦灭掉金国 , 迎还他爹和他哥哥,自己的皇位会变得很尴尬 。就算两位大佬不提复位的事,他也会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 。
第二个问题,一旦岳飞等武将在收复金国的过程中坐大,他们会不会拥兵自重,取代他的国家?即便不取代他的国家,会不会依靠雄厚的兵力后盾,把持朝政?
第三个问题,打赢金国还好一点,如果最终打不赢金国,金国反弹过来,自己会不会死得很惨?金国最初南下,撵得他东躲西藏的岁月,至今记忆犹新,他可不愿意再经历 。
(宋孝宗半身像)
当他把皇位禅让给宋孝宗的时候,这三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
一是他老爹和哥哥早就死了,不会对他皇位构成威胁了 。
二是岳飞也除掉了,也没有什么大将能拥兵自重了 。
三是金宋两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金国要想像当初那样,大举南下,撵得他四处躲藏,已经不可能了 。
也就是说,宋高宗当初主张讲和的那些原因,都不存在了 , 他为什么还要讲和呢?
事实上,宋高宗在禅位给宋孝宗的时候,就有一些想让宋孝宗来主持北伐的想法 。从他退休前的调兵遣将,积极布防,也可以看出他对北伐是有准备的 。而且,他也认为当时北伐有一些条件,因为那时候金主完颜亮被虞允文打败回逃途中,被部下杀死 。金世宗刚继位,政局不稳 。
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亲自主持呢?一是高宗太老了 , 疲于政事,不想再干了 。二是高宗长期主和的背景 , 让他不适合做这件事 。
(岳飞)
不过,宋孝宗要北伐,必须解决两个政治问题:
一是怎么解决岳飞的问题?要北伐 , 必然要解决好岳飞的问题 , 不解决,军队既动员不起来,又心存疑虑 。这一点,宋孝宗解决得很好,他把责任推到秦桧身上 。这样,就不再是宋高宗的责任 。
二是如何让之前主和的政策和主战的政策保持连贯?这时候 , 宰相史浩就发挥重要作用了 。
史浩是宋孝宗的潜邸旧臣 , 当年洞悉了宋高宗的意图,让宋孝宗顺利通过宋高宗的考虑,被立为太子 。
在整个隆兴北伐中,史浩一直反对北伐 , 反而是宋高宗,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 。史浩既然那么明白宋高宗的意图,为什么他极力反对呢?我觉得这未尝不是高宗希望通过史浩,使政策保持连贯性的原因 。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 高宗也就通过明反对实支持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北伐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