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

1、‘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所指如下 。
一不孝: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 。
二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 。
三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 。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 。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这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 。
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没告诉父母而娶尧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在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后人对孟子这些话的原意存在不同解读,争议点主要集中于“三”和“无后” 。事实上,孟老夫子仅仅说了“无后为大”之不孝,对“三不孝”中的那两种不孝没有直接点明 。到了东汉时代一位叫赵岐的经学家才又为他做了补充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赵岐在《孟子注》中说:“于理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其意即: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 , 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 这是第三种不孝 。
后来,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又提出了另外两件不孝:一件是“贫不仕”,家里贫穷,不出去做官发财来养父母,另一件是“陷父母于不义” 。再加上孟子说的“无后”,凑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 。“不过,基本以赵岐的三孝为准 。”谢教授还指出,除了“无后”外 , 对于孟子口中的“三” , 有人理解为“多”的意思,并非具体数字“三” 。
参考资料:不孝有三_百度百科
三不孝分别是指:一是不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二是不恪守本分、忠义行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 。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 , 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 , 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 。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 。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
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
不能立身行道 , 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 。
扩展资料: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 , 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 , 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 。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 。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
句话可以解释 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种 , 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是其中 最大的一种,舜娶二妃都没有告诉其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 。(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 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 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但君子认为舜娶妻这件事虽尽了忠 , 还是应该告知父母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为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是最不孝的 。
《孟子 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 ,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 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孟子根据古代当时社会背景谈到,不孝有三件 , 其中以不传子嗣为最严重的事 。
赵岐补充: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
2.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 , 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 , 是为二不孝 。
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 , 传宗接代 , 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
其中第三点 , 又延续到现代,父母亲看到孩子长大 , 到适婚年纪,或者儿女结婚多年,却没有子嗣,就开始着急 , 常常会念叨:“孩子不孝 。”这也就是为何中国人一向重男轻女的原因 。
希望能采纳 。谢谢!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

文章插图
2、‘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 。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 , 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 , 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传说中 , 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

文章插图
3、“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不孝有三:
一味顺从 ,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 , 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 这是第三种不孝 。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
拓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 ,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孟子的《离娄上》、孔子的《孝经》,其所宣扬的孝道 , 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
参考资料:不孝有三百度百科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

文章插图
4、不孝有三的不孝指哪三个?【主回答】
不孝有三中的三个不孝指的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 ,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 , 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用白话文来解释孟子的“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就是:一味顺从 ,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 , 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 , 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延展回答】
出处
“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 君子以为犹告也” 。据《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不孝?

文章插图
5、“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不孝有三: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三者中无后为大 。
解释1: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 , 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
解释2:
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
2.当父母亲年老 , 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
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
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 , 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 , 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十三经注疏《孟子·离娄上》 ,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 君子以为犹告也” 。汉代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 , 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 。云云 。
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 , 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 。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 。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
所谓过继,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长久没有子嗣的情况下 , 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过继到他家作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没有,就到外族过继 。目的就是保证他家不断后 。所以,中国的家族沿绵几十世 , 这个血脉链上,有多少次的过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而且 , 越是体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后,所以过继产生的几率也越大 。
与过继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维持血脉流传的方法 , 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种 。这两种情况,读者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看出其含义 。而尤其要一提的是 , 关于借种,在中国古代的不少地区,曾经有一种集体的借种行为,是每年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有大量的长久无子的妇人聚集到一起,而那里还会聚集一群准备与那些妇人交合为她们提供“种”的男人 。这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就有相关的描述 。可以说是极其愚昧的行为,催使这种行为的就只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 , 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 。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 。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 。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 , 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
其实,孟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夫子,并非不知变通的老道学 。相似的例子还有“男女授受不亲”一句 。其实在《孟子》里有人问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该不该给予援手 , 孟子说当然要给予援手 。这里就不引原文了 , 建议求知的读者自己翻看原文 。
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 。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 , 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 。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 。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要旨 。
呜呼!难怪有人说:“和尚是佛门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 , 书生是儒家的罪人 。”若问“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 ,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 这是第三种不孝 。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意思是一味顺从 ,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 , 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 , 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 , 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 , 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 。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 二不孝也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 , 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 , 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 。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 。孔子也说上之天子 , 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 。试想一下 , 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 , 来打仗 。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 。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 。《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 。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 。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 , 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 。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 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后代为最大 。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是怕无后,所以君子认为这和告知了差不多 。”另一种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 。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 , 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 , 就是不守后代之责,(因舜家庭情况复杂—其父和弟弟屡次想伤害舜的生命,)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第一种解释普遍为封建社会所接受,第二种解释的支持者也不少 , 至于哪种理解是绝对正确的,则是见仁见智,不应轻易断言某种解释 。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 , 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 。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 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 , 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 , 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 , 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 。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 , 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 , 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 , 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 , 是“阿意曲从 , 陷亲不义” , 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
此话孟子虽说,之前有人回答里讲过了 。但是有不少错误 。首此处的三为虚数,代指许多不孝的行为 。孟子曾十分严禁的提出过不孝有五,即以下五点:①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②博养好饮酒 , 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③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④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⑤好勇斗很 , 以危父母 , 五不孝也 。这才是真的不孝之行 。之后的无后为大一句的后因为后代的责任义务 。而并非单纯用作为后代之意 。这可以从后一句看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看出 。所以真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 其中后代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是最为严重的 。
不孝有三
白话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 , 父母年老 , 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 , 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