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过年的习俗和传说关于民间大年的传说
一:“年”是稔的初文,早在古代的字书上,民间把“年”放在禾部里,寓指谷禾丰稔之意 。
二:民间百姓把年称为春节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数千年以来,中国历法进行过多次变革,但是一直采用农历 ,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开始采用公历 。为了区别公历和农历,又因农历新年在立春前后,所以才把农历新年叫做春节 。
三:古人把岁首安排在寒冷的日子里 , 正是秋收冬藏与春耕夏耘之间,农闲时光,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投入旺盛体力劳动 。
四:传说“年”是一个生性凶残的庞然怪物,俗话讲:年怕声响,以爆驱之 。”所谓过年,就是要驱赶这个怪物,祈求平安吉祥 。
五:早在神农氏的时候已经有了所谓“索鬼神而祭祀” 。年是一个有形的鬼,过年就是驱鬼保平安 。这就是雏形的春节文化 , 也是年文化的一种 , 更是鬼文化的初型 。《民俗博物馆学刊》1996年第一期里记载:春节是一个人节 , 同时也是一个鬼节 。
1、更岁饺子,中国北方民间,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时再吃 , 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之意 。大年里面,三十除夕吃饺子,正月初一还吃饺子 。
2、祛寒娇耳:饺子原名“娇耳”,是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这年冬至这一天,家乡白河岸边伤寒流行,老百姓冻烂耳朵 , 张让人架起大锅用羊肉加辣椒和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成“祛寒娇耳汤”,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治愈了冻伤 。大年初一 , 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照娇耳汤做过年食物,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 。
3、饺子别名馄饨:依据三国魏人张揖著《广雅》记载,当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一种食品 , 到了南北朝,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那时饺子煮熟以后,和饺子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
除夕三十年夜饭
年夜饭是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祭祀活动中延伸出来的,《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 , 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 。” 。年夜饭成了中国人对丰收的庆贺方式 。年夜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 , 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火锅和鱼 。火锅沸煮,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萝卜俗称菜头:祝愿好彩头 。龙虾、鲍鱼“烈火烹油”寓家运兴旺 。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 , 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 , 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 , 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 , 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
关于年的由来 , 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 , 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 , 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 , 庆祝胜利 。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 , 挂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 , 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 , 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 , 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 , 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 , 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 。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 , 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
习俗:
北方包饺子,南方吃汤圆,都要放烟花 , 必须一家子一起坐下来吃饭,买新衣服,贴春联,守岁
传说:
除旧迎新,新年新气象 , 迎接美好的一年
文章插图
2、除夕的来历“除夕来源于古代民间传说,相传有个叫夕的怪兽,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害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 , 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在大年三十晚上大家会提前做好晚饭 , 躲在家里吃“年夜饭”,吃饭前供祭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平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每年农历最后一天 , 没有月亮 , 有个怪兽叫年,又叫夕,每到这天就会出来害人 。传说它最怕红色,声响 。所以每到这天家家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吓走年兽,乞求新的一年太平,传统一直流传下来,就叫除夕了 。
文章插图
3、除夕的来历和风俗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 即春节前一天晚 , 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 ,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
除夕的习俗――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
1.来历: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
2.风俗: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点灯笼、守岁等 。
文章插图
4、除夕的起源和习俗除夕 , 又称大年夜 , 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 即春节前一天晚上 , 故又称年三十晚 。“除夕”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 即所谓的“岁穷月尽” 。“除夕”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大臣周处撰写的《风土记》 。
一、除夕的由来
相传 , 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 , 专门害人 , 尤其是漂亮的女孩 。“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 , 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 。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 。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 。“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 。“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
二、节日习俗
除夕是新旧交替之际,所有活动都是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1、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 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
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说说笑笑,叙旧话新,温馨无比,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晚苹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上一盆饭,叫“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有黄有白,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这叫“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
2、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我国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佳肴美食,也享受那份快乐祥和的气氛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
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燃放爆竹污染环境,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现在全国已多个地方禁放、限放烟花爆竹 。我们要遵守当地禁放、限放管理规定,文明过年 。
4、祭祖
古时 ,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 礼俗很盛 。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而大多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 , 点上香烛,倒上美酒,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山西吕梁山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 。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他们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 , 从而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各地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的除夕守岁,要等到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摆上供品 ,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 。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的富寿越长,孝心越大 。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 , 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 , 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 , 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 , 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
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 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
3、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
4、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 。易 。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 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过了这么多年个除夕,你知道除夕的起源吗?作为中国人我猜你知道
【除夕的传说和习俗,关于过年的习俗和传说】
文章插图
5、关于春节习俗的传说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并且有着非常多的神话传说 。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些神话故事似乎正在被逐渐遗忘 。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春节的那些神话故事 。
【祭灶王】
灶王又被叫做“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火神”等 。
是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 。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 。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
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 , 下界降吉祥” 。
【过“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
它的形貌狰狞 , 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 。
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
后来 , 人们慢发现,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 。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 , 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话说,有两个放牛娃,在腊月三十日那天傍晚,正赶着牛群回家 。
突然,牛儿惊慌得哞哞叫 。
“不好,快走!”两个少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 。
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 , 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
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 。
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 。
少年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后来年窜到一个老人的家门 。
老人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 。
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 , 又扭转头跑了 。
后来呢 , 人们就知道了年的弱点,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 。
从此 , 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 。
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 , 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
【门神】
上古时期,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木,枝繁叶茂 , 盘庚错节,树冠盘曲覆盖达三千余里 。
在树枝东北门有扇鬼门,是世上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 。
神荼、郁垒二神居其左右 , 见到害人作恶的鬼,就用苇索捆起来,让老虎吃掉 。
因此 , 汉代人,每到除夕,为了防止作恶害人的恶鬼进家,便用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立在门上 。
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 。
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 。
这一习俗流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 , 人们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 。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 。
到了宋代 , 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
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
一、贴春联和门神
在历史文献中,贴春联的习俗始于后蜀时期,距今大约一千多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有一个鬼的世界,有一座山,有一棵桃树覆盖了三千里,在树的顶端有一只金鸡 。当金鸡早晨啼叫时,晚上外出游荡的鬼就会回到鬼域 。鬼域之门位于桃树东北,门旁站着两位神仙,分别是神荼和郁垒 。如果鬼在夜里做了什么不好的的事情 , 神荼和郁垒会立即找到它们,然后抓住它们,用芒芦苇做的绳子绑起来,送到老虎那里 。因此世界上的鬼都怕神荼,郁垒 。因此,民间用桃木雕刻他们的外表,并把它放在门上,以辟邪辟邪 。后来,人们就简单地在桃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还可以驱邪辟邪 。桃板后来被称为“桃符” 。而到了宋代之后,民间开始流行用桃木版上写上对联来驱邪震灾 。
二、腊八粥的故事
腊八粥有两个版本的故事,第一个版本是腊八粥传自印度 。据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之前是古印度的吡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在看到人们受着生老病死和一些痛苦的折磨 , 而且婆罗门的神权统治有和他有着很大的不合,所以就舍弃了自己的王位 , 出家修道,在腊八八日 , 悟道成佛了,而自他出家到城佛经历了六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每天只吃一麻一米 。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腊八初八吃粥 。第二个传说是朱元璋从小家庭贫困,常常没有饭吃,有一天他非常的饥饿难耐,忽然看到有一个鼠洞 , 就去想着抓老鼠吃,但没想到在鼠洞里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一些吃的,他就美美的吃了一顿饭,后来当了皇帝 , 他吃烦了山珍海味,就想起了那是吃的粥 , 便让人仿作,还喊上了满朝文武一起吃,吃完全都称妙 。而因为这一天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粥为腊八粥,后来,腊八粥传到了民间,就流传到了现在 。
三、放爆竹的习俗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经常瘟疫肆虐,一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放在竹简里然后点燃,使其发出的声音更加大而且向量 , 传得非常远结果,而且点然后产生的浓烟驱散了山雾瘴气,阻止了疫情的蔓延 。这是包鞭炮的最早雏形 。火药出现后 , 人们在竹筒中装入硝石、硫磺和木炭,进行燃烧,形成了最早的鞭炮 。到了宋代,鞭炮被大量应用在许多节日活动里 , 人们在春节期间 , 会大量燃放鞭炮 , 来驱赶病害邪神 , 以求来年身体健康 。
1、年三十:团圆饭
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 。
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
这天的鞭炮不绝于耳,人们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有更好的运气和福气 。
2、年初一: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
大年初一起床后,先向自己的长辈拜年,祝福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
长辈受礼之后,开始发压岁钱 。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给亲朋好友、邻居街坊拜年,路上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
3、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 ,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 。这一天也叫“迎婿日” ,
嫁出去的女儿们,在大年初二这一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
和许久不见的娘家兄弟姐妹一起叙叙旧、聊聊家常 。
4、年初三:赤狗日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 。
相传这一天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 , 以免打扰老鼠娶亲 。
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 , 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
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
5、年初四:接神日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 。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 。
这天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
初五日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所以很多人在初四这天抢先接财神,又叫“抢路头” 。
初四下午,人们就准备好三牲、水果、酒菜 , 这天晚上一直到初五的早上,大家焚香点烛烧金衣,迎接财神的到来 。
6、年初五:破五
这天是财神的诞辰,人们接五路财神到家,保佑自己一年富贵 。
很多人也会选择这天开市 , 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
这一天也是破五节 。
“破五”的“破”字是打破、突破的意思 。“破五”就是破除初一到初五以来的所有禁忌的意思 。
以前正月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民俗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等 。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就解除了 。
7、年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是马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 。
在这一天要送穷,中国各地都要送穷 。
老北京人在这一天,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 , 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 。
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 。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窜出山林 , 掠食噬人 。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 。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 。一次“年”兽闯进村 。见老人身披红袍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鞭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