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狂人日记简介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
2、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
文章插图
2、《狂人日记》内容介绍小说由十三日记组成 , 作者在第一则里,写了“我”的那种“趋向光明,逃离黑暗的情绪表现”的指向,作为小说主题的张本,第二、三则日记,写“我”害怕被人吃 , 所以怀疑不决,恐惧不安,揭示出狂人“吃人”的社会观的形成 。
第四则到第十则写“我”就决心要突破这个吃人的罗网,从实证到思辩,进而奋力抗争 。日记的最后三则,是‘我’的呼吁和呐喊,急切希望一扫封建,向往“没有吃过人”的“新的生命”——现代人的出现 。
这样《狂人日记》的十三则日记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我”
的厌死求生,反抗封建礼教,渴求精神解放的生命情绪一个以小说的形式对 。
《狂人日记》介绍: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 , 是一座里程碑 , 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 , 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
文章插图
3、狂人日记作品简介《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篇短篇白话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狂人日记作品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
狂人日记作品简介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 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 。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 , 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 。”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 , 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 , 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因此作品中的狂人 , 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 。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 。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 , 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 。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
狂人日记作品解读《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 , 究其原因 , 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
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 , 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 。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 , 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 , 迂道往访 , 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 , 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
通过常人视角 , 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
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 , 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 , 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 , 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 , 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 , 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 , 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 , 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 , 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 。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 。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 , 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 , 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 。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 ,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 , 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 。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 , 《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 , 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
然而: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 , 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 , 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 , 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 。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 。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 。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 , 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
狂人日记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 ,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 , 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 , 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 , 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 , 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 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
【狂人日记简介,狂人日记简介】
文章插图
4、鲁迅《狂人日记》简介100字《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章插图
5、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内容总述: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 , 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
二、主要人物介绍: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 。“狂人”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 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 。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 , 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
《阿Q正传》中的阿Q——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 。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 , 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他是一个被剥削了劳动的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 , 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 。
《风波》中的七斤——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 。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
《故乡》中的闰土——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 , 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 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
:《呐喊》的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 , 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 , 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 。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 , 军阀混战 , 民不聊生 。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收入《故事新编》中 。作者鲁迅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因而 , 《呐喊》是听革命前驱的将令的作品,也就是服从于“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遵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