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官上任怎么防止被冒名顶替,古代官员用什么证明身份?如何防范冒名顶替者?

1、古代官员用什么证明身份?如何防范冒名顶替者?现代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身份证,上面会记录各种基本信息,可以防伪 。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尤其是新官上任期间 , 有时候会把新官派到偏远的地方,光是路程就可能要一个月 。所以防止新官被冒名顶替非常重要 。古代经常有被撤换的情况 , 地方官也未必能辨别真假 。直到唐朝才发明了一种常人无法复制的工具,使之成为古人的照片 。让我们看看它是什么 。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要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彩色照片,高级的比如指纹,血液等 。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如果有新官上任,古人一般用什么来鉴别身份呢?
在古代,更换官员的风险很大,尤其是在君主专制国家 。被抓后是死罪,连9个家庭都受牵连 。正常人里没有人会做这种事 。从唐朝开始,古代官员就有了社会身份证 。没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身份证 。当时的名字叫“御府” , 上面刻着古代官员的姓名、简介和官品 。
任命书,即官员上任时的官职证书,古代称为“告白”,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官员通过考核后,会得到一份盖有“尚书吏部忏悔章”的文书,才可以上任 。
然而,即使是这么严肃的“表白”,有时候也是不靠谱的 。比如唐朝中后期,国家冗员成堆,卖官鬻爵成为普遍现象 。原本需要严格审查的“口供”,花一点钱就能轻松买到 。基本上都是买一个空的“告白” 。如果他们想当官,他们可以把它填满 。
古代没有身份证的照片,官员上任只凭公章,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公章,就可以接管那个地方的一切 。
但如果在职官员在途中被谋杀,然后公章落入他人之手 , 岂不是一件坏事?毕竟大家只认公章不认人 。就算不抢真官的公章,自己伪造一个也不难吧?毕竟 , 没有人知道即将上任的官员会是什么样子 。既然这么容易 , 为什么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古代新官上任怎么防止被冒名顶替,古代官员用什么证明身份?如何防范冒名顶替者?】发放专门的身份证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东西只有匹配身份才能佩戴,普通人不能轻易使用 , 否则就是违法的 。
隋唐时期,朝廷制作了只有官员才能使用的“鱼符” 。每个官员的鱼符都不一样 。三件以上为金,五件以上为银 , 五件以下为铜 。每条鱼符都是“私人订制”,上面有每个人的姓名、官职等基本信息 。身份识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 。

古代新官上任怎么防止被冒名顶替,古代官员用什么证明身份?如何防范冒名顶替者?

文章插图
2、古代劫匪咋不劫持外地来的新官,冒充其上任?常常有一个疑问,古代的信息并不发达 , 而且新官上任时一般自己携带凭证前去报道 , 那么劫匪为何不劫持外地来的新冠,冒充其去上任,这可比打家劫舍性价比高太多了 。在《西游记》中,陈光蕊高中状元之后,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前去江州上任 , 结果被大盗刘洪半路截杀,顶替其前去江州赴任,给现实中的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
在史书《虞初新志》中,也有相关方面的记载 。明朝初期,一位金陵进士被派到雷州去做县令,但是在上任的途中,遭到了劫匪的打劫,他们杀害了随从与丫环,只留下了这位新任官员的妻子和孩子,剧情和《西游记》里面的比较一致,逼迫金陵人的妻女作证,然后更改官员的告身 。
为了能掩人耳目,他还发出去一道公文,意思非常明确 。为了避免自己的亲朋好友来登门求助,绝对谢绝一切来访的朋友 , 安心为百姓做事情 。除此之外,他还大力扶持本地百姓的发展,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当地百姓对新任知县拍手称赞 , 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
那么到底劫持新官 , 冒充前去赴任的可能性有多大,实施起来有何难度?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
你想到的事情,经历这么多朝代,皇帝怎么会想不到古代官员在上任时 , 自然会有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当然那时候并没有身份证,他们会随身携带朝廷给他们颁发的任命书,携带自己的告身前去赴任 。
在这里先解释一下告身是什么,告身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简历,姓名,籍贯等一些必须信息,当然也少不了照片 。高清的免冠照片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图像是画出来的 , 所以如果想要冒充新官,首先这长相要很像,不然就得伪造一份告身,这难度可就更大了 。自身能力不具备的时候 , 就要找别人来帮忙伪造 。为了杜绝此种现象,朝廷的相关的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对于此种犯罪,那发现一例就处理一例 , 绝不姑息 。
除此之外 ,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官员去上任所走的道路基本都是官道了,吃穿住行安排的都比较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士兵来保护新官的安全,因此对于一般劫匪来说,犯罪成本就太高了 。与其要冒着风险来抢劫新官,还不如劫持几个富商来得实在,毕竟化身别人去做官,对于自身知识水平不够的劫匪来说,要求确实有点高,关键活着太累了 。时刻提防着被拆穿,还要费劲心机的去掩盖,对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劫匪来说,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
冒名顶替的风险还是太高了除了上文提到的抢劫新官所要伪造告身,防止亲朋好友的拜访之外 ,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同科同籍的拜访,相同等级或者是低等级的可以拒绝,但是比自己等级官阶高的怎么办 , 那就不能拒门谢客了 。如果被皇帝召见回京述职,那么岂不是更是死路一条 。
劫匪一般打家劫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们本意并不想和朝廷作对,更不想丢掉自己的生命 , 因此这种风险高 , 不确定系数大的买卖,在劫匪看来是不合算的 。而且可行性也是极低的,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这可不能算得上是一笔好买卖 。
时针说在古代信息传递并不和现在似的这么发达 , 劫持冒充官员的难度虽然有一些,但是想要做成这件事也并不是不可能 。只要是胆子够大 , 运气够足,去一些偏远地区,官员人人都不想去的地方,是非常可行的 。但是其风险并不是因为这个就不存在了,一旦被发现就是杀头之罪,而且这种蛮荒之地 , 又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捞?。饧伦銎鹄匆簿捅冉霞吡?。
假如自己本事够大,将本地治理得比较好,必然会得到上级的召见与接待 , 一番沟通下来就有露馅的风险,假如治理不好,治罪是难逃的,即便没有被发现,就单纯这执政能力不行,也够他喝一壶的,官场哪有那么好混,好混不都去当官了?
古代新官上任怎么防止被冒名顶替,古代官员用什么证明身份?如何防范冒名顶替者?

文章插图
3、在古代,如何防止官员冒名顶替呢?在古代,因为时有发生官员被顶替的现象,所以各个朝代也发明了不少 , 避免官员被顶替的方法 。
比如从唐朝开始,古代官员都有会身份证,没错 , 就是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身份证,那时候名字叫“鱼符”,上面刻有古代官员的名字、简介、官品等 。
这个鱼符是分两块的 , 一块在朝廷放着,另一块放在官员身上,并且随着官员品级的高低 , 分别用金、银、铜来铸造,一般来说,古代朝廷的工艺,民间很难模仿 。
到了明清的时候,身份证已经变为卡牌形式了,跟今天的个人简历差不多,上面写清姓名、年龄、单位、学历、官衔等,还会特意表明不用身份证或者冒用身份证的惩罚 。
在古代替官,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君主专制的王朝,被抓了后那就是死罪一条 , 甚至株连九族,正常人是没人愿意干这种事情的 。
当然,虽然古代没有网络,没有视频,但是在体制健全的王朝,这一点肯定能想到 。
首先,去某地赴任 , 基本上都是举人及以上的水平,文化层次不能低 , 不然字都看不懂,在古代文人都是有士气的,一般不会做出这等冒名顶替的事情,当然事无绝对,而劫匪一般大字不识几个,短时间冒充还行,时间一久了 , 被人发现不识字,肯定不行 。
其次,古代官员去某地当官,需要带上任职书,上面会详细的记载相貌、画像 , 生平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属关系等 。而这种文书,也很难伪造 。
然 , 古代也不是没有冒名顶替的事情发生,我随便说个吧 。
据《雷州志》记载,崇祯年间 , 一位来雷州赴任知府的官员 , 在半路被山贼打劫,接着山贼的首领利用官员的文牒,做了雷州的知府 。
两年后 , 那个官员的儿子来投奔父亲,结果发现知府竟然不是自己的父亲,而且还用着父亲的名字,于是向驻扎在当地的锦衣卫举报,最后这个冒名顶替的山贼被正法 。
你看,这就是因为上面的某一条,而导致东窗事发的例子 。
古代新官上任怎么防止被冒名顶替,古代官员用什么证明身份?如何防范冒名顶替者?

文章插图
4、古代如何防止科举冒名顶替1、古代虽然没有照片、身份证这些先进措施,但也有类似身份证的防伪手段 。如唐朝有鱼符,而明朝时,普通百姓出门都需要路引,详细记录他的个人体征、籍贯和目的地 。而作为官员,自然也会有类似的手段,详细记录官员的个人信息,以防止冒充 。
2、另外 , 任何一个负任的官员,背后都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家族,这些家族会有人投靠他过前去拜访 。如有人冒充他的亲属,不可能认不出来 。
古代新官上任怎么防止被冒名顶替,古代官员用什么证明身份?如何防范冒名顶替者?

文章插图
5、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需要准备什么凭据呢?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这事儿 , 首先就要瞧瞧,古人如果想“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究竟难不难?明代小说《三言二拍》里的《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艄》一文,就有生动说明:横行乡里的唐末“土豪”郭七郎贪心不足 , 想买个刺史当当 。可这事儿咋操作的呢?偏巧横州刺史郭翰病故,收足了郭七郎贿赂的官员大笔一挥,把郭翰的籍贯一改,然后“即将郭翰告身,转付与了郭七郎,从此改名做了郭翰” 。就这样“顶别人名”上任了 。
从这桥段看 , 古代官员赴任,最重要的凭证就是“告身”,即官员的上任凭证 。就如《三言二拍》里的郭七郎,告身在手时一路雄赳赳,路上遇到风浪,“告身”落了水中,“刺史梦”接着就泡了汤,而后几经磨难,在当地做了个撑船的艄公,落得后半辈子被人笑 。而且这重要的“告身”,哪怕你再有钱,也不是“想改就改”,牛气如“土豪”郭七郎,塞再多钱也只能“顶别人名” , 凭空“冒名顶替”?基本不可能 。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唐僧的父亲陈光蕊的悲惨经历,新科状元,娶了丞相的女儿殷温娇,在魏征的推荐下到江州担任知州,然而,在赴任的路上竟然被水贼刘洪所杀 , 并且替代陈光蕊担任了江州知州!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不过也只限于在太平盛世时管用,一到天灾人祸,天下大乱,乱民四起,户籍制度也形同虚设了 。古代官员外出赴任,在没有照片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传个消息来回恨不得要个把月,给了作假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而历代朝廷也有相应的法子来应对 , 虽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还是能最大限度防止冒充事件的发生 。
委任状,上面盖了吏部的章 , 说明了你过去要做什么样的官,写了各种关于这位官员的详细信息,还有各种防伪设计,不但要在地方官署存档,吏部也有一模一样的档案,在这位官员走马上任之前,也早已经有通知发到地方,将各种信息给予了详细的交待 。伪造是不可能的,即使抢劫了,到了上任地,如果和地方收到的公文一对,对不上,那就别说当官,还会有杀头大罪 。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官员赴任所需要带的凭据,如果古代有人伪造这些委任状以及凭证去假冒官员的话 , 除非他们伪造得特别真实,要不然他们是很难骗得到当地官员的 , 只能骗一些辨认不了真假的普罗百姓 。
首先要带上委任状 , 上面带有吏部的印章和官员本身的户籍资料,而且还会去在地方上存档,吏部也会保存好每个官员的档案,方便以后调查,还会提前给地方上发公文 。所以官员去赴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委任状去和地方上的收到的公文做对比 , 防止假冒 。
个人履历基本信息
委任谕旨或者吏部委任状
大部分情况下,在到任之前,都会有相应的官吏使者先到达通知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