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官朝服上绣什么,文官服饰的装饰纹样是什么样的?

1、文官服饰的装饰纹样是什么样的?据记载文官朝服的“补子”纹饰定为九品制,即一品与二品的“补子”以仙鹤、锦鸡为饰 , 三品以孔雀为纹饰 , 四品以云雁为纹饰,五品以白鹇为纹饰,六品以鹭鸶为纹饰,七品以溪鸟鶒为纹饰 , 八品以黄鹂为纹饰,九品以鹌鹑为纹饰 。在色彩上一般一品至四品为紫或绯(红)袍,五品至七品为青袍,八品、九品为绿袍 。文官公服也是以胸前的“补子”来区分品级 , 一品“补子”用大独科花为饰,花径定为五寸 。二品用小科花为饰,花径定为三寸 。三品用散拾花为饰 , 无枝,花径定为二寸 。四品、五品用小散花为饰,花径定为一寸五分 。六品、七品用小杂花为饰,花径定为一寸 。八品、九品无饰 。

一品文官朝服上绣什么,文官服饰的装饰纹样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2、古代官员 朝服 上绣的是什么图案 详细�0�3古代官员 朝服 上绣的是什么图案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 。"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 。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 。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 , 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 。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 。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 。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 , 三品孔雀 , 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 , 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 。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 , 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 。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 , 宝石的颜色大?。?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 。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花翎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 。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 。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 。要了解翎管的价值 , 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 。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 , 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 。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 。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 。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 , 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 。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 。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 。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 。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 , 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 , 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 。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 。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 。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 。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 。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 。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 。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 。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 。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 赏花翎 , 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 。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 , 都相率保荐花翎 。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 。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 。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 。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 。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 。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 。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 。这样实捐银较少 , 捐翎者遂多 。咸丰九年(1859 年)又改为实银 。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 , 蓝翎四千两 。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 。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 。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 。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 。翎子就由此插入 。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 。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 。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 , 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 , 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 。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 。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 , 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 。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 。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 。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 。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 。"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 。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 , 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 。百官穿戴清代,皇帝及官员后宫的衣饰多由水晶及珍珠宝石装饰,下面是具体的佩戴规定: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 。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 , 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 。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 , 东珠朝珠由108 颗东珠串成,每27 颗东珠又用4 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 。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 。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 。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 。108 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 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 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 , 寓意"一元复始" , 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 。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文官: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 两;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岁奉155 两;三品孔雀补 , 朝冠顶饰小红宝石 , 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 两;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 两;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 两;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 , 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 60 两;七品鸂鶒补 , 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 岁奉45 两;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 40 两;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岁奉35 两;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 , 代表公正 。武官: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 两,加支528 两;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 , 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 两,加支444 两; 从二品岁奉53 两,加支324 两;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 两 , 加支204 两;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 两,加支114 两;五品熊补 , 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 两,加支72 两;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 两 , 加支35 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 两;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 两;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 , 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举人本来就是清闲官,吃皇家俸禄,替朝廷出力,县官出缺离任或任期满,举人直接代理县务,经上报朝廷可补缺转正,也可另派县官宋朝官服一般是以等级分 , 一,二品的画龙,三,四,五品是山水,以下是花鸟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 , 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 。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玉钏 , 下着白绫袜黑皮履 。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 的 。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 。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 , 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 , 另有窄袖式样也 。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 。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 。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 , 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唐朝官员官服主要以颜色为区别 。唐代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绯,绿 , 清等 。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四品绯,五品浅绯 , 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 , 九品浅青 。高宗上元元年有进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 , 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此后遂沿革不变,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 。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 。七品以上官员可服花纹绫 。五品以上官员袍服纹饰图案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图案 。据《唐会要?舆服》:诸王饰盘龙及鹿 , 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 , 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左右金吾卫饰豸 , 都督、刺史饰山形纹 。德宗时有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 , 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 。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执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袍花" 。宋朝则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 。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 。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 。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
一品文官朝服上绣什么,文官服饰的装饰纹样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3、清朝一品官员的补子图案是什麽?文官:仙鹤    武官:麒麟
补充:清各品官员补褂形制 如表
你好: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的 。
一品文官的补子是仙鹤.一品武官的是麒麟.
另外附上清朝官员的补子列表:
文官
文官一至九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仙鹤 , 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 , 五品白鹇(xian2),六品鹭鸶(lu4 si1),七品{[溪鸟][支办鸟](字打不出来,只好拼起来.)}(xi1 chi4) , 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
文官的补子图案均为飞禽 。
武官
武官一至六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 , 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 。武官七、八品的图案为:犀牛 。武官九品的图案为:海马(样子和马一样,但站在海上)
武官的补子图案均为走兽 。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 。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 。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 , 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雀;一品武职麒麟补服,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 , 七品八品犀牛 , 九品海马 。
文官:一品仙鹤补 , 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武官:一品麒麟补 , 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 , 加支528两 。
文官仙鹤,武官麒麟
一品文官朝服上绣什么,文官服饰的装饰纹样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4、中国古代文官和武官朝服前绣的图案有什么讲究,怎么区分等级?考中进士…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 , 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 , 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 。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 。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 。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 。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 , 也曾经多次修改 。但与唐代相比 , 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 。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 。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 , 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 。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 。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 。元朝初建 , 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 , 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 。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 。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 。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 。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 。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 , 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
一、【中国古代文官和武官朝服前绣的图案有什么讲究,怎么区分等级?】
秦汉以来 , 官员级别区分主要靠冠帽;
从唐朝开始衣服也出现区别,但区别仅限于颜色;
文武官员朝服以所绣图案表示级别不同 , 即补服制度,是从明朝才开始的,主要实行于明清两代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