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农耕活动?农耕文化――之冬至冬至的由来及特点冬至 , 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的起源是由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 , 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日期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 , 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冬至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冬至的农业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 , 但我国地域辽阔 , 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 。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 , 一派生机 。冬至前后的主要农事有,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 。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 。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 , 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 。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 。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 , 做好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 。冬至的饮食与习俗俗话说 , “吃了冬至面 , 一天长一线 。”所以,中国自古代开始便十分重视冬至,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 ,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 , 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 , 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到现在 , 北方地区仍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合肥本地更是有冬至吃面的风俗,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 , 每隔九天数作一九 。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
冬季的主要农事活动:
小麦、油菜冬季管理 , 茶园管理,果树越冬管理,农田水利建设 。冬季是小麦油菜的越冬季节,农事活动相对少一些 , 但冬季正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 。
冬至在24节气当中预示着冬天的正式来临,北方从冬至开始就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了,而且过了冬至,北方的白天要逐渐变长 。
文章插图
2、如何看待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我国最悠久、最古老、也最原始的文化,即便是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也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如果说你连吃喝都没有办法保证了,那么你是没有精力和体力去做其他的事情的,所以农耕文化到现在也都是极其重要的 。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人基本上都是衣食无忧了 , 所以可能会有点忽视了农耕文化,但农耕文化依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农耕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生产方式了,而且也正是因为有了农耕,我们的祖先才有粮食吃,农耕也是我们祖先最早的生存生活的方式 。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5000年历程之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 , 以及不同的地域,其实都有着不同的农耕发展的习俗,我们能从这些不同的习俗中感受到农耕文化的缤纷与美丽 。在古代,我们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都是靠农业的,农业生产给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可能,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的祖先之前都是靠着打猎以及采摘野生的果实来进行生存的,但是仅靠着打猎和采摘野生的果实,一旦遇到了自然灾害,那么我们的祖先就会吃不上饭,很有可能会饿死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就开创了农耕文化,有了农耕我们才能够有吃有喝,才能够保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
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了,百姓基本上都衣食无忧了,所以有些人就没有像以前这么重视农耕文化了,觉得农耕文化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我觉得即便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 农耕文化对我们来说依然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因为农业是所有的产业之根本,如果说离开了农业其他的都是空谈 , 所以农耕文化还是非常重要的 。
文章插图
3、芒种也称忙种,这一节气对农事耕种意味着什么?民间都有哪些传统习俗?芒种也称为忙种,这个节气对于农事耕种意味着即将进入耕种忙碌的阶段,南方的人们会忙着插秧种稻,北方的人们则是忙着收麦 。芒种虽是个节气,对于农耕上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时候气温显著升高并且需水量充足,很适合进行播种和移栽等农事活动 。它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分界点,需要抢时播种,过了这个节气 , 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气温的升高会让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从而影响秋季收割的产量,所以芒种真的很忙 。而为了迎接这个忙碌的节气,很多地方还有一些传统习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送花神
因为芒种节气正是百花开始凋零的时候,所以民间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并期待来年出现百花争艳的美丽图景 。其实在《红楼梦》里就有送花神习俗的描述,大观园的女子们会用各种物件编织成彩带,并把它们绑在树上,整个园子里面飘满着白色的袖带,美丽极了 。送花神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喜爱之情 。
安苗
芒种安苗的习俗是皖南地区的农事风俗 , 开始于明初 。每到这个芒种时节,在种完水稻以后,为了祈求秋天有个好的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以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
打泥巴仗
这是一项很受小孩喜爱的传统民俗,一般在贵州东南部地区比较盛行 , 人们都会选择在芒种期间举行一场盛大的打泥巴仗比赛,男女老少都会光着脚踩到泥巴里面,尽情地挥洒热情,开始一场激烈的“战斗”,谁身上的泥巴越多,寓意着越是吉祥如意 。
除了习俗以外,芒种时节的饮食也要注意,芒种时节,人们的新陈代谢快,人很容易出现疲劳状态,这个时候尽量以清淡的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瓜果为主 , 少吃太咸、太甜的食物 。
芒种节气的民间习俗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类作物播种的节令 。“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所以,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 。“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
1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芒种”也称“忙种”,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也是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防暑防晒都要好好准备起来了 。此时节开始 ,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雨量增多,气温升高 , 小麦等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了,并且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农谚则有“芒种忙 , 忙着种”“栽秧割麦两头忙”等说法 。芒种期间,在闲暇时间,也会有“送花神”“打泥巴仗”“煮梅”等有趣的习俗 。为了适应愈加炎热的天气 , 一般饮食习惯也会逐渐偏向清淡 。
文章插图
4、农耕文化是不是民俗文化我认为是 。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 , 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民俗文化,应该是在人民之间流传下来的文化,只是相对于官方而言的,以鄙人之见,农耕文化应该是属于民俗文化的
先民茹毛饮血,农耕世代交替,现代机械化
不是
文章插图
5、土家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有哪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农耕文化,而土家族也自己特色的农耕文化 。土家族的从事农业,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那里的人们种桑养蚕、纺纱织布,还有制陶、造纸、酿酒等 。现在的土家族人依然坚持以耕田为主,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土家族农耕文化 。土家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群体 , 农耕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有关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形成的农耕民俗的传承,在土家族中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并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 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它,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土家族从事农业,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巴子国的领域里就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土家族居住地属古代巴子国的“南极”之地 。这里因有乌江,虽然山高谷深,但土地肥沃,气候温暖 , 很适合“植五谷” 。正是由于地理条件所限,正如民国《沿河县志》所云:“山川阻深,土候顿异……农时苟违,饥谨荐至” 。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较为缓慢 。唐宋以前 , 几乎是处于刀耕火种状况,正如《思南府志》所云,“处山箐者,芟林火之 , 因布种,谓之刀耕火种” 。男女合作,伐木烧畲,播种杂粮,不施肥,不浇灌,待土地贫瘠后 , 又转移他处 。
【农耕习俗,冬至农耕活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农耕文化,而土家族也自己特色的农耕文化 。土家族的从事农业,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那里的人们种桑养蚕、纺纱织布,还有制陶、造纸、酿酒等 。现在的土家族人依然坚持以耕田为主,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土家族农耕文化 。
土家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群体,农耕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有关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形成的农耕民俗的传承,在土家族中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并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它,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贵州土家族从事农业,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巴子国的领域里就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土家族居住地属古代巴子国的“南极”之地 。这里因有乌江,虽然山高谷深,但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很适合“植五谷” 。
元明后,“土司”执政,土家族地区开始进入封建领主经济,涌现了一批豪强大姓,出现了较大的聚落村寨 。他们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 引进中原发达地区水利 , 因提灌工程设施,用于农业灌溉,溪河沿岸利用水力架简车 , 提水灌溉 。农业经济得到较快地发展,逐步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步采用耕田地自然条件种植包谷、高梁、小米、豆类等,蚕桑,苎麻和蜂蜜等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制造各种铁、木、竹农具和生活用品 。妇女也学会了丝、棉、麻等纺织技术 , 生产土布 。并出现了简单的冶炼工艺,尤其得益于乌江航运之便,运来了食盐、铁器布匹等以及百货,土家族地区木、竹、桐ㄓ汀⒅幸┎模皮张、黄蜡、生漆也纷纷也出峡进入长江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沿江的集贸市场也随之形成而逐渐增多 。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摆手舞再现了土家先民农业生产劳动的场景,摆手歌记录了土家先民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研究证实,在明朝甚至更早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山地农耕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并且这种文化的产生是伴随着族群迁徙而出现的文化传播的结果 。9月26日,永顺县松柏镇羊峰山家湾稻田“晒龙谷”宛如迷宫,显示出独特的土家族农耕文化 。“晒龙谷”是土家族独特的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