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 经考该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 , 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
饮茶习惯的养成: </B>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 , 便“由祭品 , 而菜食 , 而药用” , 最终成为饮料 。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 , 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 , 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 。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
“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 。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 。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 。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 。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 。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 , 始变读音 。唐陆羽著《茶经》 , 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 。(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 , 至梁始变 , 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 , 称为“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 , “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 , 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 , 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 , “茶”字读音的确立 , 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
中国地大物博 , 民族众多 , 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 , 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
相关经验推荐
- 奶茶的保存方法 喝不完的奶茶如何储存
- 屁股上长了一个大包是怎么回事呢
- 石榴可以吃吗 石榴可以吃的吗
- 总是右胳膊没劲是怎么回事啊 总是右胳膊没劲是怎么回事
- 印度是中国的替代?德外长吹捧印度,德总理表态微妙
- 李子的好处是什么 李子的坏处是什么?
- 湖南县长喊话打工游子回家过年 当地宣传部:只是实事求是想这么说
- 剧情梗传第十关你是我的荣耀攻略
- 一跑步膝盖痛怎么回事 一跑步膝盖疼是怎么回事呢
- 米修米修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