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城之战:唐朝军人的伤心之地 哥舒翰的成名之战 最终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祸根( 三 )


信安王虽为皇室出身,但他却文武兼备,先后出任蜀州、濮州刺史、光禄卿,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开元十五年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同年又任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前往朔方指挥作战 。北边形势平定后,李祎再任陇西节度使,对吐蕃方向作战 。之所以选定石堡城为进攻对象是因为此城是吐蕃军的前进基地,一旦拔除由唐朝驻军的话,不仅可以遏制吐蕃的攻势,更可在此驻军压制河湟谷地的吐蕃势力,因此其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
李祎部将称“此城据险,又为吐蕃所惜,今总军深入,贼必并力拒守 。事若不捷,退则狼狈,不如按军持重,以观形势”——也就说这里不好打,咱们还是有机会再看吧!结果信安王李祎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 。苟利国家,此身何惜!表面上看这是一句场面话,但实际上信安王李祎不仅嘴上说得漂亮,实际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督率诸将,倍道兼进,并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斩获首级,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 。
简单来说,李祎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突袭战,利用吐蕃军大意,率军突然杀入,然后将极为艰险的石堡城给攻了下来,而且缴获极大 。
可以说李祎在此战中的表现是非常牛的,唐军损失应该也不大,吐蕃军可能没反应过来就把城给丢了,否则唐军也不会“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了 。而石堡城拿下后,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 。第二年,吐蕃便开始连连向唐朝求和,双方约以赤岭为界,同时展开互市 。到开元二十一年,吐蕃与唐朝正式在赤岭会盟,边境战事全面停息 。
唐朝诗人高适作诗: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以纪念信安王在此战中的功绩 。
战争的目的是不再战,战败求和是不再战,但战胜而和也是不再战,显然谁都想成为后者 。石堡城之战,下级军官看到的是此城艰险,不易攻取,硬攻的话伤亡会很大 。而皇帝和统军大将着眼的是以战止战,果然石堡城拿下后不久,战事则平息了,以一战之损失换取全线之和平外加有利的战略态势,哪个更划算呢?所以有时候“领导的水平就是高”绝不是一句空话 。

石堡城之战:唐朝军人的伤心之地 哥舒翰的成名之战 最终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祸根

文章插图
三:得而复失
唐军攻克石堡城后,以镇兵守之,此后一直保持了在陇西方向对吐蕃军的战略优势 。而在河西方向,当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崔希逸是个老实人,他认为既然都签署盟约了,那么自然边境上就没必要再那么紧张了 。因此他联系河西当面的吐蕃将军乞力徐说: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 。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也是个老实人,但想得稍微多一些,因为平时跟崔希逸打交道感觉也不错,于是回复: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
也就是说,我知道你老崔说这话是诚心的,可是朝廷这档子事儿咱谁也说不准,未必可靠,万一有人出歪点子,那可就糟了 。不过最终在崔希逸的坚持下,乞力徐也同意了,二人“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 。但事情正如乞力徐所言——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军进攻小勃律 。唐玄宗命吐蕃退兵,但后者没有听从,于是小勃律国破沦为吐蕃藩属,西域二十余国也归复吐蕃 。唐玄宗“甚怒之” 。
第二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他陈述了河西方向吐蕃军疏于防备的事实,建议攻击吐蕃 。唐玄宗命宦官赵惠琮跟孙诲一起到河西,结果两人矫旨要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 。崔希逸虽然很为难,但是仍发河西兵攻吐蕃,入其境2000余里,吐蕃将军乞力徐逃亡 。之后,震怒的吐蕃进攻河西,“希逸拒破之,鄯州都督杜希望又拔新城,更号威戎军”,吐蕃军进攻受挫,反倒又丢了地盘 。感觉失信于人的崔希逸“悒悒怅恨,召拜河南尹,既而与惠琮俱见犬崇,疑而死”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