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晚清对外战争的首场胜仗 镇南关大捷之后形势一片大好,清政府为何还与法国议和?

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 。这是晚清对外战争的首场胜仗,然而在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结束了中法战争,导致“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那么,清廷当时为何选择议和呢?

镇南关大捷:晚清对外战争的首场胜仗 镇南关大捷之后形势一片大好,清政府为何还与法国议和?

文章插图
1883年底,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强迫越南订立《顺化条约》,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春秋大义 。然而,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在法国人面前一钱不值,中国朝野一片哗然,慈禧太后大为震怒,下诏向越南派兵 。到了1885年初,法国人已经逼近了中越边境的镇南关 。经过冯子材等老将的奋战,创造了日后被称为“镇南关大捷”的奇迹 。

由于相关影视作品不多,国人对中法战争中法军面貌大多没有直观印象 。法军其实是一只复杂的部队 。曾在前线帮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奏章称,法军在镇南关战役时,以“真法兵居前,黑兵次之,西贡洋匪又次之,教匪、客匪在后” 。所谓真法兵是法国正规陆军,战斗力自不必说 。西贡洋匪,又作“西贡鬼”,有可能指法国海军陆战队,总体看,这两类士兵是法军最精锐的力量,最靠得住 。
黑兵是北非阿尔及利亚殖民地的轻步兵,通称朱阿夫兵 。他们其实并非黑种人,不过来自日晒强烈的沙漠地带,肤色较“真法兵”更深而已 。阿尔及利亚士兵的军服配色与法军大致相同,但款式很有特点,宽袍大袖充满了异域风情,成为当时各国志愿兵的统一制服 。这些来自北非沙漠的士兵经得住严酷的训练,战斗意志强悍,擅长白刃战,是法国对外战争的主力 。
教匪指皈依天主教的越南雇佣军,又称东京兵,往往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但因为本地人的缘故,特别熟悉逃跑路线,虽然常打败仗,但总能逃掉不少 。这些越南兵在后期经过一定的训练,战斗力有所上升 。客匪指法军收容的中国游勇,扛枪吃饷,得过且过,战斗力很弱 。因为越南兵和中国游勇常与清军勾通,所以这一战中法国人不信任他们,以“真法兵”为前锋 。
镇南关大捷:晚清对外战争的首场胜仗 镇南关大捷之后形势一片大好,清政府为何还与法国议和?

文章插图
中法战争中,法军装备的步枪以格哈M1874步枪为主 。此时,无烟火药尚未发明,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仍然是枪炮唯一的选择 。此外,法军的榴弹炮也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但在大雾升起后,冯子材趁机下山肉搏,使得法军的炮兵优势无从发挥 。清军也并非纯粹是大刀长矛,据《申报》报道,越南前线的清军约有1/4装备了美国林明敦枪,这种枪的技术水平与法军装备基本处于同一水准 。
清军的问题在于先进火器的装备率上不去,重火力就更缺乏了 。《申报》报道,前线清军其所用火炮,“多系光口,而不用螺蛳炮口”,说明只有老式滑膛炮,射程和精度远远赶不上法军的线膛炮 。因为转运不易,就连这种老式火炮也十分缺乏,身在前线的唐景崧在《请缨日记》中哀叹,“关外大炮绝少”,且“各军同病” 。

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曾作《冯将军歌》,在他笔下,冯子材“手执蛇矛长丈八,谈笑欲吸匈奴血”,“将军威严若天神”,在镇南关下,“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活脱脱三国人物再世的形象 。由于冯子材早年曾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故在“文革”时期受到了不少负面的非议 。改革开放后,学界得以用比较客观平和的态度评价这位抗法老将,但又有神化的倾向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