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礼仪文化,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可谓头上悬着礼,脚下踩着礼,礼,无时无刻不被看在眼里,唠于嘴上,记在心上 。

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文章插图
【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谨防无故失礼,古时,失礼之责,轻则被人讥笑,讽刺,鄙视,重则罢官流放,身陷囹圄,甚至人头落地 。
礼,温柔时,可让你加官进爵,青云直上,流芳百世;
礼,暴躁时,可似利刃让你身穿百孔,血流不止 。
礼就是这样奇特,人际沟通,情感联络,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攻伐征战,婚丧嫁娶,也有它的参与 。家有家礼,国有国礼,家礼可道人伦,显家威,国礼,可定国道,守国序 。违家礼,家规惩处,背国礼,国法惩治 。
所以,为人处世,要学礼,为仕途,要学礼,为保命更要学礼 。
礼之不存,人难做,家难当,国难立 。
下面以明代为例,说一说官员上朝的那些事儿 。
明代的朝仪,文武百官在朝班排序和入朝顺序上都按照各自的等级而行,如果有不遵违礼的失仪者,将会受到纠察官员的弹劾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月,朱元璋命礼部尚书李原名负责重新制定朝会礼仪,并颁布中外以此成为定例 。
李原名召集礼部相关官员,结合历代旧制,制定了二十六条规定 。其中朝会礼仪共八条 。第一条就是朝班顺序,规定:最前班首依次为公、侯、驸马、伯;其后自一品而下各级官员依照品级,文东武西依次序立;除常朝官员外,负责纠察的官员面北而立,纠察百官的礼仪;纪事官员居于文武第一班之后,以便于观察记录 。
按制度规定,所有官员均不许搀越,如果有事上奏必须从班末行至御前跪奏,不允许于班内横过 。这一条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得以发现不足,剧中很多官员有事上奏都是直接从班内走出,这一点不符合历史实情 。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令礼部设置百官朝班序牌,大书品级,列丹陛左右木栅之上,文武百官各依照品级序立侍班,违越者罚之 。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朝班序立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永乐皇帝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御门听政时须女官扶持上下,故而百官侍立位置有所变动 。
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文章插图
除了百官的朝班站位序列外,在入朝次第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 。公、侯、驸马、伯等虽然在朝班序列上居前列,但是入朝顺序却位于朝参将军和近侍官员之后 。史料有记载:“将军先入,近侍官员次之,公、侯、驸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子,有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又次之 。有不如仪者,从监察御史及礼仪司纠核 。”
明代文武百官的朝班序列及入朝次第自洪武朝明确以后,历朝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略有改动 。然而,虽然有明文条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往往也有差距 。万历皇帝因久不上朝,朝班礼仪早已生疏,偶尔举行朝会,百官互争先后,不知礼法成规,常有官员越次以进,而纠察官员竟视而不见,任由争执喧哗 。
因此,为了确保制定的礼仪能贯彻下去,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约束官员,并对违礼者予以惩处 。朝廷礼仪关系着天子的至高权威与尊严,必须庄严隆重,在帝王们看来,失仪就意味着对君权的蔑视,必须严加惩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