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做出豆渣粑 豆渣粑的10种家常做法


如何能做出豆渣粑 豆渣粑的10种家常做法

文章插图
豆 花 饭
文 / 瞿军
年幼时家贫 。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 , 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 。 姐下到沐川县干介乡 , 离家近两百公里 。 当时道路条件差 , 全是碎石路 , 又是山区 , 交通十分不便 。 姐回家一趟很不容易 , 基本上是过年在家呆上半月左右 , 便重返知青点 , 又到年末才带着大红鸡公、腊肉、鸡蛋之类的年货回家 。 哥下乡的地点离家只有二十多里 , 很多时候早出晚归 , 遇到农忙时才在知青点呆上几天 。
哥下乡三年后 , 父母便开始为他想法脱离农村 。 当时 , 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 , 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 。 所谓三抽一 , 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 , 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 。 招工要讲关系 , 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 , 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 , 乃至生产队关系 。 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 , 公社批 , 否则 , 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 。 招工单位若硬要指名招某人走 , 叫“点招” , 这时往往就要搭车走人 , 走一个你单位要招的人 , 公社也要搭一两个关系户或有背景的人走才行 。 推荐上大学、招兵 , 基本也是这样 。 也有极个别的优秀知青 , 本人在走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脱颖而出 , 当上公社先进知青代表 , 或当上副大队长、副支书、积极分子之类的 , 才有可能不靠关系 , 不靠背景上工农兵大学、当兵、招工脱离农村 。 哥不属于这类 。 于是 , 父亲便人托人搭上当时公社的武装部王部长 , 一个当兵走人的关键人物 。
父亲有个徒弟 , 姓余 , 我喊余叔 。 余叔的母亲我一直喊余婆婆 。 也不知余婆婆是怎么认识王部长的 , 并跟他很熟 。 余家是余婆婆说了算事 , 余公公在牛华盐厂上班 , 人老实寡言 。 为了哥当兵的事 , 在父亲请求下 , 余婆婆每隔一段时间 , 就请王部长到家做客 , 父亲陪同 , 陪王部长吃饭喝酒 , 拉家常 。 小小年纪的我 , 凭借着一些鬼聪明 , 把余婆婆叫得甜 , 便有机会跟着父亲到余婆婆家蹭到一顿豆花饭和肉吃 。
那些年 , 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很差 , 一星期 , 甚至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次肉 , 俗称“打牙祭” 。 当时 , 油、盐、肉、米、糖 , 甚至火柴 , 都是凭计划票供应 。 肉 , 大概每个成年人每月一斤半 。 因此 , 凭票排队买肉时 , 谁都希望买到骨头搭配少的肥肉 , 越肥越好 , 瘦肉反而人人嫌弃 。 许多人家买肉不图吃 , 而是尽量把肥肉熬成猪油 , 匀着隔三差五炒菜用 , 油渣则加咸菜炒成绍子 , 煮面时放点 , 或烧豆腐、烩菜时用 。 在那种生活条件下 , 谁家泡黄豆、磨豆花加上一个炒肉莱 , 便是高规格的待客方式了 。
余婆婆的弟弟 , 不知怎么姓杨 , 是哥所在生产队队长 。 当初哥下乡 , 也是杨队长直接要去的 。 杨队长家在当时的农村 , 算是顶尖的富裕户 , 每年过年猪都要杀两三头 , 于是便经常送些腊肉、鸡蛋和黄豆之类的东西给自己的大姐 。 因此 , 余婆婆家的日子也是比较好过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