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占领了头部市场的小派,如何撬动VR 3.0时代?( 二 )


2016年 , 真正意义上的VR头显开始走向市场 , 而当时大部分的产品几乎都以2K屏为主 , 虽然初步解决了眩晕的问题 , 但是分辨率相对偏低 。 翁志彬认为 , 这是消费者的痛点 , 也是创业者的机会 。
“结合我十几年的相关行业的经验 , 我认为我们中国企业在硬件研发能力上已经有足够的积累 , 再加上中国的产业链优势 , 我们完全有可能去做技术突破 。 只要解决了这个痛点 , 我们就可以超越他们站到行业的领先地位 。 ”翁志彬说 。
2016年成功发布的4K VR头显 , 让小派在全球VR市场上一举成名 。 同年 , 小派的8K VR头显原型机也研发完成 , 在2017年的CES上成功亮相 , 视场角达到200度 , 这又是一款 “看似不可能的”产品 。 四年多过去了 , 小派的8K系列仍然是全球VR市场上少有8K VR头显 , 高分辨率VR产品的研发到底有多难?
小派8K VR图(图源:小派)
② 挤毛巾、补短板 , 背水一战
更高的分辨率意味着更清晰的视觉效果 , 高分辨率同时还要大视场角就意味着总像素数要大幅提升 。 但总像素数大幅提升之后 , 还要保证足够低的端到端延迟 , 否则又会带来眩晕的问题 。 这在渲染、传输、显示 , 光学的每个环节上都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
图源:网络
当时 , VR大环境尚处于起步阶段 , 翁志彬将其称之为“上半场” , 即便发展了这么多年 , 在翁志彬看来 , 现在依旧处于“上半场”而上半场的核心特点就是整个产业链的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完美的硬件用户体验 。 比如显示精细度要达到视网膜级别 , 视场角要做到200度以上 , 而且刷新率要达到180fps以上 , 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完美沉浸 , 当然成本上还要做到普通消费者可以承受 。 但现在大多数厂商的硬件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太远 。
“什么时候是下半场了呢?”翁志彬说:“就是整个产业链的水平可以支撑相对完善的硬件性能和用户体验 , 而且达到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水平 , 也就是说终端厂商可以专注在软件层面的用户体验的优化和品牌形象的管理上 。 我们认为上半场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 这里面的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呢 , 是硬件技术水平的进步和迭代是需要时间的 , 这个过程还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 。 ”
这种产业链不成熟的现状给很多试图进入VR硬件市场的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也给小派这样的初创企业带来了机遇 。
首先 , 这个阶段硬件产品的性能优势可以非常直观的体现在用户体验的优势上 。 这是小派早期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来源 , 也是小派能在巨头林立的全球VR高端头显市场中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翁志彬说:“有机会体验到小派产品的用户很难再接受原来的头显了 。 可以说他们选择小派产品的唯一障碍就是价格 。 ”
如何做到交付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产品呢?小派使用了内部戏称为“挤毛巾”和“补短板”的功夫 。 “挤毛巾”就是把标称的硬件规格背后的潜力“压榨”出来 。 而“补短板”则是 , 把供应链目前不具备的能力将它补齐 。
这背后依靠的是团队扎实的技术功底 。
小派核心技术团队包括长江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教授、美国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等顶尖专家 , 同时创始人翁志彬和核心技术骨干都在消费电子领域有近20年产品研发经验 , “高配”团队让小派在创立之初就具备了自主研发光学、设计产品和打通供应链的能力 。
当然 , 为了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产品的交付 , 小派还是趟了不少坑 。
比如 , 能够覆盖超大视场角的VR头显光学部分没有供应商可以提供 只能靠自研;而为了实现低延迟超高分辨率 , 屏幕都只能跟供应链厂商联合开发深度定制 。 这些都需要多个领域的国际顶级研发能力来支撑 , 而远远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所谓“堆料”就可以实现的技术壁垒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