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巨震 , 连头部企业都无法幸免 。
以曾经的行业头部公司“碧万恒”三家为例,其中碧桂园、万科两家的2022年合约销售额分别为4643亿元及4202亿元,至于恒大2022年合约销售额仅为455.3亿元 。而就在两年前,碧桂园、恒大、万科三家销售额均超过7000亿元 。
寒潮沿着产业链向周边蔓延 。2023年的第一个“大新闻”由红星美凯龙贡献 , 这家享誉大江南北的家居商城运营商,将自己经营多年的成果拱手让给了厦门建发 。后者是厦门的知名国企,近两年间在上海拿地风头正盛 。
千亿时代正在远去,连带着商业格局开始洗牌、重构 。
重 塑
一大批房企用自身经历反复将“大而不倒”定律证伪 。亿翰智库在研报中指出,“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规模为王的时代已近终结 , 未来的竞争焦点也必然迎来新的转向 。”
2021年年报发布会,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为业绩下滑,向股东当众致歉 。“当追逐规模仍然流行、土地争夺愈演愈烈的时候,部分城市的投资追高冒进,对市场判断过于乐观,一些项目的投资预期没有实现,导致毛利率下滑 。”
郁亮没说出口的是,过去几年间 , 地产商们在追逐规模的同时,也在被规模“绑架” 。
2018年,旭辉林中曾提出一个“三种规模论” 。他认为地产公司的主流规模是1000亿以上的生存模式;其次是3000亿以上的竞争模式;第三种是5000亿以上的发展模式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千亿才可谈生存”都是中小房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8年前后,“三年千亿”的口号声在全国各地的地产公司内此起彼伏 。谈及房企们对规模的追逐,林中直言,因为这个行业没有技术登壁垒,但存在资金、人、土地三大资源的较量 。
人往高处走,资金流也遵循马太效应 , 向头部集中 。
重庆市曾在2018年7月20日颁布过明文规定,对规模靠前的房企进行差异化监管 。
该文件重点提及 , 在市城建开发办最新公布的重庆市开发企业信用综合排名中,排名在前30名的开发企业,享受首付款使用免监管政策;信用排名在第31到130名的开发企业,降低10个百分点的首付款监管比例;排名在第131--300名的开发企业,降低7个百分点的首付款监管比例 。
此外,文件还规定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最新评选公布的中国房地产500强前100名企业,享受房地产信用综合排名前30名企业的优惠政策 。
比起首付款监管比例 , 对于地产公司来说,金融机构们的融资态度更为重要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银行机构或是信托、基金等资方 , 都有一个以规模为排名依据的白名单 。“只有排名前三十的企业,才有可能会放款 。”
房地产商、金融机构、地方政策,多方共舞将“销售规模”渲染成地产商的财富秘钥,催生了一大批注水、“买排行”的乱象 。2018年以来,规模跃进的地产商大多拥有着较低的权益占比,实际经营能力与纸面销售规模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当行业下行,一大批企业规模如气球泄气般陡然下降 。
时移世易,但一个逻辑崩塌 , 往往伴随着一个新逻辑的建立 。以2021年为分界线,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从规模加速过渡到“安全” 。整个2022年间,不乏有房企发行新债,但其有一个先决条件——未违约 。
不过,眼下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 。
守 望
今年1月12日 , 旭辉拿到中债增提供的保函 。该文件显示,旭辉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额不超过15亿元的中期票据,期限为3年,由中债增提供全额担保 。同期中骏、雅居乐、新希望地产等地产企业的中期票据的状态也已更新为“完成注册” 。
相关经验推荐
- 多家公募巨头重磅发声!
- 汕头将打出“组合拳”纾困房地产,稳定市场预期
- 房地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汕头明确要这样干
- 晚点独家丨小鹏 2023 年将发布两款新车,目标是年交付 20 万辆
- 2023沈阳楼市开年利好!涉及商业、公寓、二手房、房贷!
- 对话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冰封重启,2023年投资市场 “有风景也有迷雾”
- 上海:2023年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继续按照0.5%收取担保费
- 湘西州教体局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的通知
- 时间+活动 2023年宁波东钱湖元宵节游玩攻略
- 2023莱芜梆子经典剧目展演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