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怎么来的( 三 )


——范和钧《佛海茶业》
同样谭方之(1944)也有很详细地记载:
“茶叶揉制前,雇汉夷妇女 , 将茶中枝梗老叶用手工拣出 。粗老茶片经剁碎后,用作底茶,捡好之“高品”、“梭边”,需分别湿以百分之三十水,堆于屋隅 , 使其发酵 。底茶不能潮水,否则揉成晒干后,内部发黑,不堪食用 。”
——谭方之
范和钧和佛海茶厂创始团队
而1957年,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的负责人唐庆阳先生也说过:
“解放以来,西双版纳茶厂打破过去雨季中不能加工的做法,提前在三季度雨季中生产侨(销)圆茶 。经过一定温湿度人为技术管理 , 不但控制霉菌生长 , 而且依然能保存圆茶后发酵滋味醇厚的特点 。”
可见,当时的圆茶是做成成品后进行“一定温湿度人为技术管理”的,也意味着它有一个轻度的后发酵 。
而且口感是“后发酵、滋味醇厚”,从各种特征上来说,都和现在的熟茶非常接近 。
熟茶的工艺尝试——接近熟茶1958年,下关茶厂试验成功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 。
虽然这种发酵的紧茶缺陷较大味道比较奇怪,但仍然为1975年后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打下了基础 。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广州成为重要通商口岸 。云南的普洱茶需要调动到广州才能出口 。
同时,由于运输条件比以往更加便利,发到广州,香港的云南青茶老味不够,于是当时以卢铸勋为代表的香港茶商就想办法用云南普洱茶进行泼水发酵 , 他的做法是:
“每百斤茶加水20斤,用麻袋覆盖使其发热到75度,翻堆数次,茶约七成干时,装入面粉包,吊在仓库里 。如果茶包太热,倒出来抖一下,再放入包中 。”
这时候卢铸勋的茶无论是发酵时间、还是发酵温度都已经很接近熟茶的要求 。但他发酵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老茶口感,所以发酵度不够深 。
严格意义上来说 , 卢铸勋的茶还不算真正的熟茶 。熟茶的真正诞生 , 还是得说回1973年 。
熟茶的正式起源——熟茶诞生到了1973年,省茶司接到了一份来自港商的订单 。
港商想要“红汤”的发酵普洱茶 。并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在广东发酵过的普洱熟茶 。
但省茶司的当时并没有制作过真正的熟茶 。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了个法子,派人去样品生产地学习 。
于是,由昆明茶厂吴启英、勐海茶厂邹炳良为首的七个技术人员,就来到了广州学习发酵技术 。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茶厂里的老技术人员陈佩仁因故没能去成广州,所以较上劲了,向茶厂申请了1吨的粗老茶叶 , 要自己搞实验 , 做出发酵普洱 。
去广州的学习小组回来后,开始在昆明茶厂大规模实验,照搬广州的工艺 。失败了好几次 。
因为广州发酵时是撒热水,且广州空气本身就更湿润一些,而昆明的气候条件和广州不同 。
在广州小组失败时,陈培仁已经用传统的方法发酵成功了一批茶,率先生产出当代最早的渥堆熟茶 。
而广州考察小组也反应了过来,把广州用的冷水替换成冷水,调整工艺后 , 很快也获得了成功 。
两个小组的成品拼配在一起,组成了1973年第一批出口到香港的、正式的普洱熟茶 。这也是1973年被认定为普洱熟茶元年的始末 。
普洱熟茶的今世——批量生产后来 , 1974年 , 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的技术员回厂后分别试验 , 各自改进后,勐海有了勐海自己的工艺,下关则结合了前面所说的紧茶蒸汽热发酵工艺 ,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