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宋发端的宜兴紫砂陶,则是沿袭了前朝和当时制作缸瓮盆罐的成型技法进行紫砂陶的制作 。根据1976年《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的调查》发掘资料和出土实物判断,早期紫砂器上限可到北宋中期,盛于南宋 , 形制有高颈、矮颈、提梁等类型,器形带有晋唐造型风格,平盖粗糙 , 罩形盖较精巧,壶嘴、把与壶身相接处采用“打洞捏塞法” 即“铆接法”。
供春套组 汪寅仙 制
由于当时的茶器需吊在火上烧或置于炉灶上煮 , 器形较大,制作也较容易 。到了明代,煮茶改为泡茶,茶器也随之由大变小 。弘治年间,金沙寺僧人开始选练紫砂细泥制成圆形壶泡茶 , 虽然改小 , 在今天看来仍属大容量壶,仍可借助陶工们用来制作缸盆罐瓮的工具进行制作 。供春创“树瘿壶” , 由于器形变小,原来的工具用不上了 , 只能“淘细土团坯,茶匙穴中,指略内外 , 指螺纹隐起可按”( 明·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正始》) 。可见,这件“树瘿壶” 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泥捏成团状,再用茶匙将里面挖空,并用手指内外按压才成型的 。因此 , 早期紫砂器的制作技艺尚处“混沌” 阶段 , 什么工具合适就用什么,在“适宜” 的前提下,逐渐出现了竹扦、木模等工具,成型方法则为手工捏塑、泥条盘筑或泥片镶接等混用,木模、泥模或印坯等法交杂 。
直至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的出现,才对供春以来的“斫木为模,削竹为刃”等方法进行整合、规范 , 逐步形成了适应小容量器件制作的打泥片围身筒、镶身筒拍打成型的手制技法 , 并被固定下来代代相传 , 沿用至今,后辈艺人只是在时大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进或补充 。
二、宜兴紫砂陶“片筑法”制作技艺的特征
纵观千年紫砂史,前五百年,只是宜兴陶工利用紫砂陶土制作一些日用类无釉器而已;而后五百年,即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紫砂才真正具备了赏用俱佳的功能,历史传说奉供春为紫砂鼻祖,是他把宜兴紫砂带进了艺术的殿堂 。可真正值得推崇的,还应是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时大彬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对紫砂历史深入研究,发表了对他客观科学的评价:“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技法,在时大彬手里得以完美成熟,大彬之技影响着他以后的一代代紫砂艺人 。而且 , 今后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
宜兴紫砂陶是以手工进行成型的一种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欣赏功能的特种工艺陶,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有的手工制陶的工艺特色 。世界上,制陶技艺在机械化尚未形成时,原始的制陶方法有捏塑法、泥条盘筑法,这几种方法是世界各大陶瓷产区所普遍采用的 。宜兴有着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制陶史,期间也一直以上述几种方法制陶 。
全手工拍身筒成型法
然而 , 紫砂陶制作技艺自时大彬以来采用的打泥片、围身筒、镶身筒拍打成型的方法,却是宜兴独有的,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这种手工制陶法规范的专用术语称为“片筑法” 。
片筑法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通过打泥片围身筒或镶身筒的办法进行制作,使得形态丰富生动 , 器形高矮曲直均可随意 , 还为平面变化提供条件,形成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色 。
片筑法基本都是手工操作 , 制作圆形器以围身筒拍打成型为主,制作方形器以镶身筒拍打成型为主 。操作方法是把练好的熟泥放在木制的专用工具泥凳上切成泥条,再用木搭子把泥条捶打成泥片,然后把泥片根据所制陶器的形体所需尺寸进行裁切,接着围成圆形或切成方块镶拼后进行拍打成型 。运用片筑法技艺制作,特征是经拍打形成的坯体“泥门紧”,烧成时不易变形,成品久用后形成包浆 , 肌理质感温润如玉、堪比紫金 。
相关经验推荐
- 糖桂花是怎么腌制的 吃糖桂花有什么好处
- 阿萨姆红茶怎么煮比例
- 青豆煮熟后汤泡多久
- 南瓜子一天吃多少最好 南瓜子吃多了会怎么样
- 鱼刺怎么去除 吃鱼有哪些注意事项
- 怎么烙丝瓜饼
- 喝酒后什么能解酒 喝醉了应该怎么办呢
- 空心菜凉拌怎么做好吃 吃空心菜对便秘有用吗
- 怎么烙油糖饼
- 文蛤冬瓜汤煮多久